nh1

年轻人的抠门经济学

栏目:财经   作者:如思    发布时间:2023-10-03 04:41   阅读量:9683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有着自己的“抠门经济学”。

一边大手大脚花钱,一边自认穷鬼。

90后00后最新的时髦,已经不是种草各种潮牌奢牌,而是互相讨论如何“丧心病狂攒钱”和“消费降级”。

01

早上喝一杯9.9的瑞幸“穷鬼”咖啡,中午吃一顿麦当劳13.9的“穷鬼”套餐,晚餐回家自制“白人饭”,吃完去折扣零食店买上一点零食,顺便去取抢到的面包盲盒当第二天的早餐。

这是不少年轻人的省钱大法。

麦当劳13.9套餐、汉堡王9.9随心配、肯德基0K三件套,这些最高价不超过20的快餐套餐,被称作“穷鬼套餐”。工作日的中午,这些“穷鬼套餐”成了省钱的*选择。

年轻人从各个角落发掘这些穷鬼套餐,各大年轻人喜爱的快餐品牌也顺应趋势推出这种量小价低的搭配组合。

这些快餐店成了年轻人的快乐老家,折扣零食店,则是另一个老家。

零食很忙、零食有鸣、赵一鸣零食、爱零食、糖巢、零食优选、好想来、老婆大人、小嘴零食…这些很多人可能见都没见过、就算见过也不记得名字的量贩折扣零食店,正在悄悄蔓延全国。

一旦走进这些折扣零食店就会发现,店里只卖各种零食,价格都大大低于市场价,提着购物篮选购的,也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看中这些零食店的理由只有一个——便宜。这些散称零食、批发价零食,成为了一些年轻人工作之余的小确幸。

中产家庭推动山姆迅速发展,“抠门”的年轻人则让量贩、折扣零食迅速成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2022年底,国内城市零食集合店数量超过13000家。

同样靠着便宜在年轻人中关注度大幅提升的还有“剩饭”盲盒。

这种玩法其实在国外早就出现,被称为“Too Good to Go”,店家会将没有卖出但是还是可以吃的食物打包起来赠送,但是并没有像国内这样掀起热潮。

惜食魔法袋、趣小袋、袋走PACK-AGE、米粒盒子、兜着走DZZ,一连串类似的小程序雨后春笋般兴起。

这些小程序运营模式也都大同小异,就是和一些附近的店铺合作,将卖不完的产品打包销售,统一价格随机出售,当然质量也是良莠不齐。

尽管不一定好吃,但是只要便宜,这些小程序上的“剩饭盲盒”每到时间还是被抢得飞起。

吃的可以降级,玩的可以平替。

出国太麻烦?国内的“小马尔代夫”、“小镰仓”、“东方小巴黎”,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旅游*。

社交平台上,“东方小XX”、“我在国内发现了XX”、“这里不是XX,而是中国XX”等话术,成为了*的景点平替推广句式。

除了发现国内的“平替景点”,年轻人还涌向了“平替旅游团”。

相比自己规划自己包车,报团旅游更省事,在住宿路途等地方也会比独自旅游更加省钱。

而“抠门”的年轻人还更进一步,看准了一些可能有特殊消费进而更加便宜的老年旅行团。反正只要不听不买,那就只用花旅行团的费用。

旅游还是太费钱?穿的用的统统降级!

最近,一个叫“小潘的省钱日记”的博主一个月内就在各大平台积攒了近百万粉丝,他的内容就是在各种方面进行消费降级。

想买家居收纳,农村用的鸡食盒、猪食盒可以平替;想要装饰用洞洞板,不锈钢冲孔板、防盗网垫板可以平替;想要衣柜收纳柜,超市货架也可以平替。

年轻人想要平替的心捧红了博主,也救活了奄奄一息的中老年服装实体店。

相比款式花里胡哨但质量良莠不齐,价格还一飞冲天的淘宝服装,不少年轻人开始转向中老年服装。

均价50左右的中老年服装的优点——便宜、质量好、不撞衫,每一样都让年轻人无法拒绝。

中老年服装之外,年轻人开始追求起了“没钱风穿搭”和Dirty fit。

相比以前追求精致和贵气,随性、松散甚至脏兮兮的穿搭解救了年轻人的精致恐惧,也解救了年轻人的钱包。

“抠门”抠到骨子里的年轻人,还开启了“不买年”计划,计划从2023年开始,减少购买、理性消费,多存钱、少买衣,不购买非刚需产品。

年轻人开始逐渐把“只逛不买”、“理性消费”挂到脑门上,但很多人却并不认可这种生活。

02

“不婚不育不买房,经济怎么能拉得起来呢?”

“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一味平替只能过上平庸的人生。”

但是事实上,不买贵价产品,并不是因为年轻人没钱。

相反,随着越来越多90后00后步入职场或是逐渐晋升,现在的年轻人相比之前,变得更有钱了。

QuestMobile发布《2022 Z世代洞察报告》显示,随着Z世代群体逐渐进入职场,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随之增长,线上高消费潜力增强。

30.8%的年轻人在线上的消费能力在2000元及以上,同比增长2.7%。

可以支配的钱越来越多了,但真正花出去的钱越来越少了,足以说明,年轻人的“抠”,是自发选择。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89.3%的青年近两年的消费观发生了改变,95.3%的青年感到年轻人在消费上更加“精明”了。

近几年来,年轻人在消费上*的变化是买好的、更看重品质,再是攒钱意识变强了,冲动消费减少了。

消费观改变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年轻人感知到了更多压力,倒逼消费冷静,年轻人对于预防不确定性和规避风险的意识也有所提高。

过往“月光”的年轻人意识到,要存钱了。

尽管中国人一直在存钱,但是现在,大家变得更爱存钱了。

麦肯锡对中国消费者的调研显示,有58%的城镇家庭希望“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相比2019年的调研结果高出9个百分点。

同样的情绪,也体现在储蓄率上。2022年全年,中国居民存款金额增长了17.84万亿元人民币。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轻人理财大调查》显示, 90后和00后中,79.2%的人投资过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稳健型理财产品,51%的人进行过银行存款。

将之前用来消费的钱,用来进行投资理财和存款,固然可以让年轻人对于未来多一些掌握。但是这样的因素,不足以造成消费习惯的长期改变。

更为深层和持久的原因是,年轻人的消费正在从“她”经济,变为,“我”经济。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提出的消费社会的逻辑是,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却指出,随着社会逐渐发展,在第三消费社会,人们消费观念会逐步恢复理性,不再推崇奢侈,开始追求性价比。

年轻人的消费也经历了这样的改变。

过往,围绕着年轻人的关键词往往是“冲动消费”、“超前消费”。为了获得他人的称赞或者为了获得某一种“身份”,不少年轻人会购买昂贵的、超越自己消费水平的商品,来完成对“她”的社交需求。

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家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成熟。现在,年轻人,更加愿意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在选购的时候,更多地回归了商品和服务使用价值。

DT财经此前对于年轻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在回答“购买商品时最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时,有93%的人选择了“生活中需要”,还有近一半的人选择了“性价比高”。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不再盲目迷信品牌。越年轻,对于品牌的忠诚度越来越低。

有20.5%的85后认为,不值得为“大品牌”买单。但是95后中,29.8%的人不愿意为大品牌买单,00后中这样想法的比例甚至达到了32.3%。

年轻人,正在逐渐对“大品牌”祛魅,同时也逐渐远离了“符号化”的消费。

年轻人的钱,流向了另外的方向。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64.9%的新青年消费者会以取悦自我为消费核心。

认为“青春没有售价”的年轻人,在旅游和玩乐方面,相当舍得花钱。在省钱的方向上,年轻人最不会省的,也是学习提升方面的支出。

相比为了品牌和符号花钱,年轻人更加愿意为了自己花钱。为了取悦自己或者进行自我提升,年轻人反而更加舍得花钱。

也因此,年轻人的钱流向了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高额溢价的演唱会和盲盒潮玩等等新兴消费品。

愿意花上一千去看一场演唱会,但是不愿意花一千买一个轻奢包。愿意花上几百上千买游戏设备,但是不愿意买超过两百的T恤。

愿意为了品牌溢价付费,和愿意为了愉悦体验付费,很难说哪个一定正确。

这样的价值观,真的扭曲吗?

03

结语

豆瓣有许多关于省钱的小组,“消费降级”小组,“极简生活”小组以及“不要买”小组,都聚集了几十万人进行讨论。

在这些小组中,他们自称“理智鹅”、“金钱的主人”和“骄傲的倔降”。通过消费降级,这些年轻人摆脱了消费主义的裹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相比指责,或许我们更该看到,在消费主义的河流中,这些年轻人是怎样逆行。

而社会需要做的,是给这些年轻人一些时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