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智慧法务的发展历程:当人工智能遇见法律人的坚守

栏目:行业   作者:赵胜    发布时间:2025-06-30 15:59   阅读量:6339   会员投稿

(文/陈郁君)在深圳福田区一家普通律所的办公室里,一名实习律师正对着电脑梳理当天的咨询记录。过去,类似劳动合同纠纷、民间借贷这类基础法律问题占据了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重复的法条解释和文书起草往往消耗大量精力。这样的场景,在全国数以万计的法律服务机构中并不鲜见。当人工智能开始渗透法律行业,如何突破重复性劳动的桎梏,成为从业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近年来,智慧法务领域涌现出一批以效率提升为核心的技术成果。腾讯与法大大合作开发的合同审核系统,能快速识别常见条款风险;普华永道的法务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整合,让企业合规流程更加顺畅。这些工具如同法律行业的“智能助手”,解决了离婚协议起草、简单合同审查等标准化需求,让基础法律服务触达更多人群。然而,技术的边界也在实践中逐渐显现。记者在采访某企业法务人员时知悉,曾有智能系统在处理对赌协议这类复杂条款时出现误判,暴露出算法在非标准化场景中的局限性。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某法律咨询平台因提供错误诉讼时效建议引发纠纷,让行业对技术可靠性的讨论升温。当人工智能大量介入法律流程,如何在效率提升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成为绕不开的议题。

【张翔是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北京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翔带领团队研发的“智慧法务在线法律咨询平台V1.0”,正以不同的思路回应行业挑战。与传统系统不同,该平台构建了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人工智能负责基础法律信息筛查,资深律师则通过云端平台介入复杂案件的研判。

记者在线下参与的一次模拟体验中看到,当输入“二手房买卖纠纷”相关问题,平台不仅能关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具体条款,还能生成类似案例的争议焦点对比图,清晰呈现不同判决中的裁判逻辑。这种“案例图谱”功能,让法律从业者能快速把握案件脉络,将更多精力投入策略制定中。深圳某中型律所试用后反馈,过去处理劳动纠纷平均需要数小时,现在通过平台预审可缩短至不到一小时。

技术层面,平台整合了海量裁判文书和法规,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语义理解。用户咨询公司拖欠工资的解决方案时,系统会自动生成包括解除合同、经济补偿等在内的操作路径,并根据最新司法判例动态调整建议。尤为特别的是,平台设置了风险提示机制,对涉及重大权益的复杂问题,会明确标注“建议人工复核”,将最终决策权交回法律从业者手中。

张翔团队研发的平台上线一年多来,已悄然成为法律科技领域的破冰者。与传统法务咨询系统不同,这个以人机协同为核心的平台,更像是一个连接法律从业者、高校研究者与技术开发者的云端枢纽。该成果多次获得进入高校智慧法务实验室开展学术研讨的机会,“我们不再是单向输出知识,而是和平台一起‘生长’。”参与合作的学院教授坦言,这种互动式研发模式,正在重塑法律教育的边界。张翔向记者展示平台的底层架构图时,反复强调一个词:“共生”。“法律科技不应该是替代人类的‘黑箱’,而要成为法律人认知的延伸。”

【作为近年卓越的智慧法务专家,张翔律师为行业进步打造了众多标杆案例】

当被问及如何定义智慧法务的未来时,张翔没有谈论技术参数,而是讲起了一个故事。平台曾为一位遭遇网络诈骗的老人生成报案材料,系统在结尾自动添加了“建议联系社区法律援助中心”的提示。“这个细节不是算法预设的,而是研发团队里一位律师坚持加上的。”他说,技术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这种人文底色,也体现在张翔对行业生态的思考中。他正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发“法律辅助人才”培养项目,课程设置涵盖系统操作、法律文书智能生成等新技能。“未来的法律职场,需要既能与智能系统对话,又能理解当事人情感的‘桥梁型人才’。”在他看来,智慧法务的终极目标,不是打造冰冷的法律机器,而是让专业服务更有温度,就像平台登录界面上的那句标语:“技术会进化,但法律对公平的追求永远不变”。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