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眼科医生雷鸣:半生雕琢“视界”,与患者共赴清晰未来!

栏目:行业   作者:张仪    发布时间:2025-07-18 17:30   阅读量:9450   会员投稿

每一双渴望清晰“视界”的眼睛背后,都承载着对光明的期盼。据网络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眼科就诊人次突破1.2亿,较上年增长10%,而2019年我国每百万人仅拥有约33名眼科医生。面对国内庞大的眼疾群体和眼科医疗资源尚需发展完善的现状,一代代眼科医生肩负着守护“心灵之窗”的重任,不断追求技术的精进与服务的优化。润城普瑞眼科医院雷鸣院长,正是这样一位默默耕耘近半个世纪的“光明守护者”。他在近视手术技术日新月异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用专业与热忱,架起一座座通往清晰世界的桥梁,与万千患者共同书写着真挚感人的“双向奔赴”故事。

缘起:光影交织的初心1979年,雷鸣参军入伍。母亲的医生身份如同一粒种子,早已在他心中生根。他选择成为部队卫生员,自此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这份缘,不仅源于血脉亲情,也烙印着时代的印记。获得高考机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系统学习医学知识,为未来奠定了基石。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原43医院)。

年幼时,母亲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家,雷鸣便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这份对医生奉献精神的直观感受,与一部深深影响他的电影——《人到中年》产生了强烈共鸣。影片中那位为眼科事业鞠躬尽瘁、累倒在手术室的女医生形象,将“奉献”二字刻入雷鸣的灵魂。当大学毕业面临科室选择时,他内心的声音无比清晰:“我希望能去眼科。”他深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科这片方寸之地,蕴含着无穷的奥秘,“我觉得我在做某些事情时,专注度非常高,眼科研究的就这么一只眼球,里面博大精深,对我来说更有兴趣。”幸运的是,他如愿以偿。

同行:技术浪潮中的探索者上世纪90年代初,近视矫正手术在中国开始起步。1994年,雷鸣所在的眼科团队踏上了探索屈光手术的征程。彼时,第一代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 是主流。雷鸣亲历了这项技术的早期应用,“手术后,患者的眼睛都能达到预期,交给机器操作的效果比人工更精准、更稳定,这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然而,PRK术后疼痛感强、恢复期长等问题也亟待解决。雷鸣深知,仅满足于操作远远不够,“我希望我们的手术更优化”。他带领团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力求让设备效能最大化,探索更安全、更有效、更稳妥的治疗方案。

精进:从有创的蝶变近视手术技术日新月异,雷鸣始终站在学习和应用的前沿。手术方式从PRK的表层切削,发展到LASIK板层手术,接着准分子激光半飞秒手术出现,用激光替代机械板层刀制瓣,精度和安全性再上新台阶。而真正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飞秒激光技术的引入。最终,全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 诞生——仅用一台设备,无需制作角膜瓣,通过微小的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患者体验随之巨变:从疼痛到无痛,从大切口到微创,手术日益精准、安全、便捷。雷鸣不仅是这些技术迭代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他敏锐地将技术进步与患者个体需求结合,坚持个性化设计。他坚持详尽的术前沟通,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用眼场景和习惯,把每一台近视手术都当成艺术品去雕琢和设计,力求让患者不仅“看得见”,更要“看得清、看得舒适”。

奔赴:信任托付与光明回响渴望入伍的热血青年和追求学业梦想的高考学子,他们对于清晰视力的需求迫切且意义重大。“可能很多家长和患者看我是部队医院出身,所以给了我极大的信任。”雷鸣感慨道,“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不可辜负,激励着我在近视手术领域不断精进。”这份信任,成为他持续钻研、追求完美的强大动力。而他能回馈的,是为无数青年扫清视力障碍,助力他们顺利步入军营或心仪学府。入伍通知书与大学录取通知书纷至沓来,便是对他专业与付出最动人的“回响”,成就了医患之间最珍贵的“双向奔赴”。

坚守:半生不息,追光而行从业40载,从青涩的“新兵小雷”到备受尊敬的“雷鸣院长”,他为众多近视患者开启了清晰视界。即便功成名就,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与医者的谦卑。“医生这个职业,需要随时学习和充电。”他坦言,不更新知识,业务就不可能提升。工作之余,他坚持大量阅读学习。深知护眼重要性的他,也以身作则:热爱户外活动,尤其喜欢羽毛球、乒乓球等需要敏锐注视的运动,以此保持自身良好的状态。

愿景:薪火相传,点亮未来回首半生,雷鸣院长将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眼科事业,献给了千千万万渴望光明的眼睛。他深知中国眼科医生的稀缺现状,“眼科医生在我国现在虽然很稀缺。但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有志青年,也希望更多的年轻力量可以加入到眼科行业。”他期盼着新生力量的注入,最终将更优质的眼科医疗服务带给14亿国人。

尾声:诊室里的奔赴仍在继续“雷院,这位小哥计划要去当兵,想请您帮他设计手术方案……”“好的,请他进来吧,我了解一下他的情况……”诊室里,雷鸣院长温和的声音响起。又一个承载着梦想与信任的青年走了进来。这场始于半生之前,以光为引,与患者同行的“双向奔赴”,仍在每一个寻常的门诊日里,温暖而坚定地延续着。

(昆明润城普瑞眼科医院 供稿)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