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数据、信用与土地:一位科技创始人如何重构中国农业金融生态

栏目:行业   作者:公孙衍    发布时间:2025-07-21 09:11   阅读量:15238   会员投稿

“农民不是不想发展,而是得不到贷款;不是没有数据,而是数据没有被看见。”这是蔡序茂在创办地平线云数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作为一位有着技术背景、移动广告经验的连续创业者,他却在2019年转身投向农业金融这个看似“慢行业”的赛道,试图用科技让土地也能“拥有信用”。

 

image.png

“从0到1”:数字地块的构想

地平线云数成立于北京,是一家以农业大数据和AI风控为核心的科技公司。在不到三年时间里,公司搭建起覆盖超1亿亩耕地的数据平台,构建出中国农业领域中最为系统的“数字资产数据库”。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他所提出的“数字地块”概念:

“我们通过卫星遥感、气象数据、物联网设备等手段,实时采集农田的地理、产量、种植周期等数据,并将这些信息结构化,用算法建立风险模型。”

传统金融机构很难触达农村,更难量化农户的经营水平。而“数字地块”就像是农业的征信体系——为银行、保险公司提供可衡量、可验证的信用画像。

这项技术已经被应用于与中国邮储银行、倍丰农资、保险公司等金融/农业组织的合作中,打通了“土地数据→金融服务”的通路。

 

image.png

“技术服务于信任”:让数据有温度

在做农业数据之前,蔡序茂曾在移动互联网和广告技术领域打拼多年。他坦言,一开始“做农业数据”给很多人感觉像是“PPT项目”,但现实却比想象更复杂、更真实:

“每一个农户的背后都有一块地,每一块地的背后都有一个‘被看见’的权利。”

为了提升模型的真实可用性,团队常驻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与基层合作社对接、和农户聊天、甚至陪着种田收地,收集数据样本的同时也获得了第一手的市场理解。

“不是所有土地都能套模型,也不是所有数据都能直接拿来做决策。我们必须做成‘让金融机构敢放贷、农民敢借钱’的桥梁。”

农业金融的“三座桥”

蔡序茂总结,做农业金融数字化,最重要的是搭好三座桥:

1. 数据桥梁: 解决“谁来采集、谁来验证”的问题

2. 信任桥梁: 解决“银行敢不敢放贷”的问题

3. 运营桥梁: 解决“服务谁、怎么服务”的问题

“一个平台不能只是交数据,它必须和服务绑定、和结果绑定。”地平线云数不仅提供数据接口,还上线了农户信用评分系统、金融服务对接模块,让银行和农户能在系统内完成从识别、评估到放贷的闭环。

 

image.png

为农业定义新的估值方式

传统意义上,农业缺乏抵押物、现金流不稳定,被认为是“不好做金融”的领域。但蔡序茂认为,未来农业金融的核心不再是“资产抵押”,而是“数据定价”。

“如果我们能建立稳定的作业数据和产出预测系统,那么农业的融资模型就会从‘靠关系’转为‘靠能力’。”

他举例道,一位在山东种植玉米的大户,经过两年的数据积累后,其种植效率、气象响应、亩产水平等均表现稳定。系统自动评估其为“低风险农户”,最终成功获得大额信贷额度。

在产业链中找“抓手”

相比to B或to C的典型路径,蔡序茂选择的是“to G + to F”(政府与金融机构)结合的路线。“我们知道农民不直接付钱,所以我们选择为那些‘服务农民的人’提供能力。”

这也让地平线云数避开了“烧钱换用户”的模式,而是从农业政策落地、银行风险控制、农业保险扩面等关键环节切入,成为政策与市场之间的中枢系统。

让数据成为土地的语言

蔡序茂常说,“我们不是要用数据替代土地,而是让土地也拥有说话的权利。”在他看来,未来五年是农业金融数字化的“临界窗口”,数据将成为定义农地价值的新语言。

从广告技术到数据金融,再到田地上的农机系统,他始终在用技术写一篇关于“看见”的文章。而这一次,他想要让世界“看见”土地本身的信用。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