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专访倪晓君:以“数智化”重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边界

栏目:行业   作者:匡章    发布时间:2025-07-23 18:58   阅读量:11592   会员投稿

在福州工商学院的教学研究室里,倪晓君正整理着人才素质测评的相关案例资料。这些凝聚着实践经验的素材,是她将企业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生动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让数据服务于人,而非让人迁就数据。”这位兼具高校教师、企业顾问、行业评委多重身份的人力资源专家,在接受专访时,一语道破了行业变革的核心逻辑。

作为福州工商学院人力资源专业教师,倪晓君的职业生涯始终与行业变革同频。此前的十余年间,她曾在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分行担任人力资源经理,积累了扎实的金融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2018年至2021年,在福州市晋安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主导构建了覆盖招聘、绩效、薪酬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如今深耕教研,同时兼任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指导老师和顾问,还曾参与福建工程学院的简历大赛指导工作。这种“企业实战+高校研究”的跨界经历,让她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既有微观操作的精度,又有宏观趋势的广度。

谈及最具突破性的实践,倪晓君提到为福建省机关服务中心设计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当时该中心面临编外人员流动性大、考核标准模糊的问题,涉及本部、食堂、物业三个业务板块,情况复杂。”她没有简单套用现成方案,而是通过360度访谈梳理出各岗位的核心职责,最终搭建起包含绩效管理、薪酬体系、职级晋升的全流程框架。这套方案实施后,员工满意度和人才留存率大幅提升,成为业内中小型机构人力资源优化的范本。某教授在提及此事时曾评价:“她的方案总能精准击中痛点,既有理论支撑,又有落地可能。”

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体现在她的课题研究中。在《初创型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中,她创新设计“动态绩效模型”,将传统季度考核改为月度跟踪,同时允许员工根据项目进展自主调整目标权重。某合作公司应用后,不仅管理流程更顺畅,更意外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主动提出的改进建议较此前增加近三成。

从企业到高校,倪晓君始终在探索“产教融合”的深度路径。在福州工商学院任教期间,她将《初创型中小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等课题中的企业案例拆解为教学模块,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方案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连接理论与实操的重要纽带。

在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共识的当下,倪晓君的探索更显前瞻性。早在2019年,她就开发出“基于多渠道智能分析的民宿运营人员招聘管理系统V1.0”,通过数据整合与渠道优化技术,将某企业招聘周期从21天压缩至7天。但她并未满足于效率提升,而是进一步加入“团队文化匹配度测评”模块,使人才留存率提升至85%。这种“技术+人文”的平衡思维,在她近年开发的“一种企业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智能决策支持平台V1.0”中得到延续,该平台已获软件著作权,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用工具。

当被问及行业未来的挑战,倪晓君认为是“从‘管理’到‘赋能’的理念转变”。“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未来几年人力资源领域就业增长将达7%,远超平均水平,但增长的核心是‘能解决问题的人才’。”她以自身经历举例:在福州市晋安金融投资有限公司任职时,她主导的人才盘点工作不仅关注绩效表现,更通过能力测评挖掘员工潜质,最终优化人员结构,为公司储备了30余名核心人才。她的人才管理思路,既符合企业当下需求,又着眼长期发展。

专访尾声,倪晓君提到正在开展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数字化不是简单上系统,而是要重构人与组织的关系。”她的眼神里透着研究者的专注,“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是懂业务、通技术、善洞察的复合型人才。”从为企业设计方案到培养新一代人才,倪晓君始终站在人力资源行业变革的前沿,用实践诠释着“杰出”的真正含义——不仅是个人成就的累积,更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记者:沈雨桐)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