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与时尚的交融中,手机的属性正逐渐向
林晓阳
导语: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行业的革新者往往需要兼具前瞻视野与扎实落地的能力。徐文旭,北京英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正是一位从社会学跨界到教育管理的典型代表。从江南大学的社会学本科,到伦敦大学学院的MBA深造,再到如今带领团队在教育领域开疆拓土,他的职业路径充满了突破与转型。近日,本报作者对徐文旭进行了专访,深入探讨他的职业历程、管理哲学以及对教育行业的深刻见解。
作者:您最初学习的是社会学,后来却投身教育行业,并成为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管理者。这种跨界是如何发生的?
徐文旭:确实,我的学术背景和现在的职业看似不直接相关,但社会学赋予了我观察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2007年毕业后,我并未立即进入教育领域,而是先尝试了多个行业,包括公益组织和企业咨询。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根本的途径之一。2013年,英旗教育成立时,我看到了国内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习方式的革新。于是,我决定将社会学的宏观视角与商业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作者:从职员到管理者,您认为哪些关键节点塑造了今天的您?
徐文旭:有两个转折点至关重要。一是在创业初期,我们团队只有寥寥几人,既要研发课程,又要开拓市场。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从0到1”的艰难,但也因此打磨出对产品细节的极致追求。二是攻读MBA的经历。2019年,尽管公司已步入正轨,但我意识到全球化视野和系统性管理思维的缺乏可能成为瓶颈。在伦敦大学学院的学习,不仅让我接触到前沿的商业理论,更让我反思如何将国际经验本土化,比如英旗的教师培训项目就融入了欧洲的互动式教学理念。
作者:您提到课程研发是您直接负责的核心工作。在您看来,英旗的课程与其他机构相比,独特之处在哪里?
徐文旭: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灌输”。我们的课程设计始终围绕两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而非应试技巧的堆砌;二是动态迭代。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迅速将线下课程转为线上,并增加了心理健康模块,这在当时是许多机构忽略的。此外,我要求每门课程必须经过三轮教师实测和用户反馈调整才能上线。这种“慢功夫”看似效率不高,却让我们赢得了长期口碑。
作者:作为管理者,您如何平衡商业目标与教育理想?
徐文旭:这确实是永恒的挑战。我的原则是“商业支撑理想,而非绑架理想”。比如,我们曾拒绝过一个短期利润丰厚但教学效果存疑的合作项目。相反,我们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教师赋能计划”,免费为偏远地区教师提供培训。表面看这是成本,长远看却构建了行业影响力。MBA的学习让我更擅长用数据验证决策——去年这类公益项目反而为我们带来了20%的品牌合作增长。
作者:您认为教育科技未来的突破点在哪里?英旗有何布局?
徐文旭:个性化学习和技术赋能是两大方向。我们正在研发基于AI的学习诊断系统,但技术只是工具,核心仍是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比如我们新推出的“双师课堂”项目,通过线上名师与线下辅导老师的协同,既解决了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又保留了情感互动。这种“科技+人性”的模式,可能是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一把钥匙。
作者:对于年轻的教育从业者,您有什么建议?
徐文旭:首先,保持敬畏心——教育影响的是一代人的成长。其次,敢于打破边界。我当年若因“专业不对口”而却步,就不会有今天的探索。最后,永远学习。我现在仍会定期旁听一线教师的课,他们的实践智慧是任何MBA课堂都学不到的。
结语:采访结束时,徐文旭提到“行远自迩”。这四个字恰似他职业生涯的注脚——从社会学出发,步履不停地跨越行业、地域与认知的界限,最终在教育领域扎下深根。在商业与理想之间,他选择用务实创新架起桥梁,而这或许正是当代教育创业者最珍贵的品质。
在科技与时尚的交融中,手机的属性正逐渐向
当35℃+的高温持续炙烤上海,柏油路面蒸
2025年7月11日,为期四天的第27届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业格
联想即将正式发布ThinkStation
当文旅产业从"门票经济&quo
长沙人的盛夏“逃离计划”有了新坐标!7月
7月21日,粤靓粤贵商业管理(广东)集团
在全球贵金属投资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