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陈丹萌:用剪辑雕琢光影的艺术家

栏目:行业   作者:先轸    发布时间:2025-08-05 10:59   阅读量:5748   会员投稿

(记者/杨广建)提起陈丹萌,在剪辑圈子里可以说是名声显赫,如果你拍了一部影视剧,想找一个人来剪辑,那么十个圈内人起码有八个会推荐你去找陈丹萌。在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与剪辑师关系最密切的人就是导演,而陈丹萌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从“小白”到专家的蜕变,靠的就是一种天才——帮助导演做出最艰难的决定,“狠心”剪掉很多导演舍不得删掉的素材,保留最核心、最传神的精华。

图为陈丹萌

正因如此,陈丹萌经常开玩笑地说:“导演是作品的亲妈,剪辑师是后妈。作为剪辑师,不能过分沉溺于作品中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更多的是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做出最实际、最有效的判断。因为剪辑师通常是在素材拍摄完成之后才开始工作,他们属于后来者、旁观者,所以比导演更客观,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导演看不到的东西。对很多导演来说,最让他们感到痛苦的就是舍弃,每一个作品都是他们精心抚育的孩子,不管这个孩子是好还是坏,导演都有一种溺爱的心理,舍不得下手‘管教’,但剪辑师就不会有导演那么多复杂的情感,我们会直接从观众的角度来判断哪些值得留,哪些可以删减,动起手来也毫不留情,该剪就剪,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一剪没’,让导演心疼得直流眼泪。”

不过,改编不是胡编,剪辑也不能乱剪。对于一名剪辑师来说,其工作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既需要参与和导演有关的创作活动,为后期的剪辑制定方案,又需要通过摄制镜头的编剪、组接,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还要进行音乐、对白的套剪及混录,以及运用纯熟的剪辑技术,针对作品特性进行剪辑创意,完成节目编辑和成片出库。陈丹萌说,每次进行剪辑工作时,第一个阶段是粗剪,需要保留所有的戏剧点和导演所有的设计,以及尽量多的台词;然后进入第二阶段的精简,在尽量不剪掉一场戏的情况下把长达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影片剪到两到三个小时,对每场戏进行关键信息的提炼和戏点的精准强化。最后才进入第三个阶段,由导演、剪辑、监制、制片人一起来看这个版本,然后再将其剪辑到两个小时以内,就像罗丹进行雕塑创作一样,把毛坯一点点打磨成艺术精品。

在剪辑圈子里有一句名言:“剪辑是对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不了解电影产业的观众常常认为剪辑师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工种,会操作剪辑软件就够格了,但陈丹萌认为,剪辑师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如果一个剪辑师只会熟练运用剪辑软件,那么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台机器。一个优秀的剪辑师有两条标准。第一,银幕上的每一秒都是要对观众负责到底的,影视剧特别是电影的时间很宝贵,剪辑师必须要充分发挥作用,不能让观众感到无聊。第二,相信你的观众。观众通常比你想象的要聪明。你花在荧幕上的每一秒都应该传达新的体验,或是阐释另一种体验,或是推动剧情发展。因此,作为剪辑师,就要尽可能地客观评判所有的叙事段落。作为剪辑指导,我经常告诉剪辑师们,没有重点叙事功能的抒情段落粗剪时最多不要超过一分钟,因为这是个不成文的规矩。”

了解中国剪辑师生存现状的人都知道,大多数剪辑都是“钱少、事儿多、不分昼夜”的状态,有些剪辑师甚至从来没有机会剪辑电影长片或者电视剧,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都是在给各大视频网站或者广告公司剪辑短片。对于这些人,陈丹萌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认为剪辑就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又小又暗的房间里,坐在一把椅子上,靠双手和大脑完成所有的工作,那就大错特错了。优秀的剪辑师永远都会坚持自己的风格,同时又能够做一名外交家、一位心理学家。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你需要跟大家在会议室里讨论问题,你需要学会敏感并且理解别人的感受。另外,如果你想做好电影,先去看一千部电影。无论好的还是坏的电影,你都需要多看。然后学习电影历史,把自己沉浸在电影世界中。”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