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数字化进击:当智能系统落地,智能农业不再是“未来式”

栏目:行业   作者:先轸    发布时间:2025-08-14 17:03   阅读量:14936   会员投稿

“现场参数自适配功能已进入第六轮调试……继续调整喷洒密度。”在湖南郊外的一块冬小麦试验田边,技术人员的语音记录回传至集群控制台,一旁工程师注视着屏幕中不断更新的飞行轨迹模型。这不是一场演示,而是“一种适用于多作物喷洒需求的无人机作业参数适配系统V1.0”的一次常规作业任务,在数百公里外的指挥中心,反馈数据已自动归档至喷洒优化学习平台,用于算法迭代。

相比那些仍停留在“智能农机概念化”阶段的项目,上述系统显然具备了实用部署的基本能力。记者现场观察到,包括“基于农场地图与边界识别的无人机自主航线生成系统V1.0”和“基于区域法规识别的无人机作业合规性提醒系统V1.0”在内的几套系统,已与主控平台实现集成化运行,通过高精地图、作业权限识别、法规比对等流程,提前完成了复杂田块的合规预判与飞行路径预配置。

“与其说这是一场系统工程,不如说是一次逻辑能力的再组织。”现场技术负责人这样形容何桦所主导系统背后的结构理念。何桦并未在本次作业现场露面,但他的名字,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圈层里几乎无处不在。他提出的“作业参数前融合+回传数据学习”的双闭环设计,被视为智能农机适应中国复杂农田格局的关键路径之一。这套方法论的集大成者,便是“基于客户反馈与作业回传数据的喷洒优化学习平台V1.0”,目前已在多个种植基地试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果并未形成一套封闭系统,而是按照“分布式演化、模块可拆”的思路进行独立设计——“一种多机协同控制与作业进度追踪的无人机集群管理系统V1.0”即是在此逻辑下提出。系统可同时对接不同品牌与飞控协议的无人机,实现作业中不同任务节点的拆解与重组。数据显示,该平台引入后的单日田间作业效率提升平均达38.7%。

回顾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从“智能农机进口热”到“国产系统自研潮”,背后真正的分水岭是系统性设计能力的提升。以“基于农时与气候窗口优化的无人机喷洒排程平台V1.0”为例,该系统不仅考虑天气窗口、作物周期等外部要素,还同步整合了作业优先级排序、作业区域分组及负载分配逻辑,是“算法干预实际调度”的落地样本。

“在过去的十年里,农业科技人习惯用技术能力展示来吸引关注,但现在,能不能形成闭环、有没有推广性,才是判断成果优劣的核心。”某农业装备厂商技术总监在交流中如此总结。记者注意到,何桦的多项成果并非来自传统科研院所,而是在与地方作业场景的频繁互动中逐步打磨形成,兼具科研深度与实操质感。

“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发明而发明,而是要让系统适应田野。”这是何桦曾在内部分享中说过的一句话。从“边界识别”到“参数匹配”,从“气候窗口调度”到“合规提醒”,六套成果没有统一的发布路径,却展现了一个技术人思维体系的成长逻辑:尊重现实农业生产链条,从实践中抽象,从算法中归纳,再回到现场验证。

放眼未来,农业智能化的竞争,已从“装备制造”悄然转向“系统思维”。当硬件性能趋同、无人机价格不再构成壁垒时,决定农户是否买单的,是系统能否真正在复杂、不确定的农田环境中稳定运行。在这场系统性重构中,像何桦这样真正“站在田埂边思考问题”的研发者,其实才是产业真正的核心推动力。

智能系统,三个维度,两个阶段。从打通无人机与农场的接口,到让作业变成“可迭代任务链”,何桦的路径提供了一个可信的行业范本。而这一范本,正是在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逐步生根发芽。(记者:殷语澜)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