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拿任务卡逛古城!苏大中外学子给传承“开跨界药方”

栏目:行业   作者:匡章    发布时间:2025-08-19 09:19   阅读量:15951   会员投稿

“泰伯庙古柏年轮测量完毕,山塘街非遗手作体验视频素材已存档。”7 月 17 日傍晚,苏州大学“古城焕姑苏・青YOUNG在行动”中外大学生文化传承团的微信群里,弹出了这样一条进度汇报。这支由 20 名中外学子组成的团队,用11天时间完成了一份特殊的“古城任务清单”,从文化探秘到方案落地,每一步都透着年轻人的实干劲儿。 

01.png

图为团队成员在泰伯庙参观。周可欣供图。

拿着“任务清单”逛古城——不做游客做“文化调查员”

和普通游客不同,实践团成员的背包里多了几样“专业装备”:标注着 12 处文化地标的手绘地图、记录非遗技艺的调研表格、用于拍摄素材的运动相机。“我们不是来打卡的,是带着问题来的。”负责人梁嘉琦展示了团队出发前制定的“任务清单”:探访 8 处文保单位、记录 3 类传统工艺传承现状、收集 10 条公众建议。

在泰伯庙,巴基斯坦留学生司马涵的任务是考证“让天下”典故的当代意义。他不仅录下了导游的讲解,还特意采访了3位本地老人:“不同年龄层的理解差异,正是文化活态传承的证明。”伊朗留学生张爱岚则专注于用影像对比古城变迁,她镜头下的山塘河,既有乌篷船摇过的传统景致,也有年轻人在栈道骑行的现代画面:“这组对比照要放进我们的调研报告。” 

02.png

图为团队成员在枫桥上漫步。梁嘉琦供图。

最特别的任务是体验“Gamewalk 趣游阊门”数字化项目。喀麦隆留学生妮乐边玩边记笔记:“通关设置里藏着6处城墙历史知识点,这种传播方式值得写进建议里。”8天下来,团队不仅完成了清单上的“硬指标”,还意外收获了200多张对比照片、50分钟访谈录音,这些都成了后续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03.png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Gamewalk 趣游阊门”数字化项目。周可欣供图。 

04.png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导游讲解留园。梁嘉琦供图。

发现问题就“开药方”——留学生的“跨界建议”获点赞

“这件清代龙袍用了2万根丝线,现在学苏绣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在苏州丝绸博物馆,越南留学生冯氏苍的疑问,引发了一场关于非遗传承的热烈讨论。团队在访谈10位博物馆工作人员后,梳理出“三大痛点”:青少年认知不足、体验项目缺乏、国际传播渠道有限。 

05.png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宋锦文化园。梁嘉琦供图。

针对这些问题,留学生们结合本国经验提出了“跨界方案”。司马涵建议借鉴巴基斯坦“手工艺市集 + 短视频直播”模式:“让绣娘在镜头前演示,学生在线上竞拍自己设计的绣品。”张爱岚则提出把波斯细密画技法融入苏绣创新:“两种传统工艺的碰撞,可能会吸引年轻群体。”

这些“带着异国烟火气”的建议,得到了姑苏区文旅局工作人员的肯定:“国际视角能帮我们打破思维定式。”目前,实践团整理的《古城文化传承现状与建议》已被收录,其中“建立非遗创新实验室”等3条建议被列为重点研究方向。

从调研到落地——“五个一”行动清单提前“剧透”

“调研不是终点,能落地的方案才有意义。”实践团早已规划好后续的“五个一”行动,每一项都直指解决问题:

一套“可带走”的文化课程。联合非遗传承人录制 10 节短视频课,留学生负责翻译成 5 种语言,扫码就能学苏绣基础针法,“让文化传承不受地点限制”。

一个“会生长”的数字地图。在 Gamewalk 项目基础上,补充留学生拍摄的 “海外视角解说”,扫码查看景点时,能同时听到中、英、波斯语的故事解读。

一场“接地气”的校园市集。9 月开学后举办 “古城文化市集”,既有木刻年画体验区,也有留学生带来的 “本国非遗展”,“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做文化交流”。

一本“能互动”的探秘手册。除了收录历史典故,还设计了 “寻找古城隐藏款” 打卡游戏,完成任务可兑换非遗体验券,“让小朋友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一个“跨国界”的传承联盟。计划与留学生母国的 3 所高校建立联系,定期开展“线上文化沙龙”,比如教巴基斯坦学生绣苏式纹样,他们教我们扎染,互相赋能。

如今,实践团的微信群还在更新进度。青年文化驿站的设计图初稿已定,线上课程的拍摄脚本正在打磨。“下次来苏州,可能会在山塘街看到我们设计的非遗体验装置。”张爱岚的这句话,或许正是这群年轻人对古城最好的承诺。(梁嘉琦) 

06.png

图为团队成员在留园前合影留念。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