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打破品牌同质化内卷的迷宫:徐炜的两项系统发明与行业路径重塑

栏目:行业   作者:李牧    发布时间:2025-08-27 13:48   阅读量:18067   会员投稿

2024年初,在一场围绕“如何构建沉浸式品牌体验”的闭门交流会上,小米集团内容营销副总监徐炜以一句“品牌的真正价值,不仅是传播声量,更是在与用户共同构建的体验关系。”作为开场,引发了现场多位市场营销专业人士与用户研究专家的讨论。这一观点,所言皆源于一线实践。

过去十几年,数字化营销高速发展,却也带来普遍困境:平台碎片、算法趋同、内容过载,导致许多品牌陷入“音量越来越大、认知度和记忆度却越来越低”的同质化竞争。如何真正跳出内卷,在多品牌建设中兼顾战略认知统一与个性表达?徐炜以两项技术驱动的系统创新,给出了他的答案。

2023年7月,由徐炜负责研发的“基于多品牌生态协同的品牌战略设计系统V1.0”正式登记发布。该系统直面多品牌战略中常见的资源内耗与定位冲突问题,提出“共享底层认知资产+分品牌可扩展价值支点”的架构模型。通过动态语义识别、品牌基因结构化管理和差异化视觉符号体系的引入,企业能够在实现内部品牌协同的同时,强化外部市场差异。

该系统已在多个智能终端、智能家居与新能源品牌群落中投入试用,并被多次引入集团层面的品牌战略讨论。实际反馈显示,系统显著提升了用户对品牌矩阵的整体认知清晰度,提升了传播资源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其战略映射功能可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实时回溯和校准品牌定位,使品牌战略从“静态文档”走向“动态系统”,极大增强了应对市场变化的敏捷性,进行及时的校准,符合战略目标的需求。

徐炜强调:“技术不应用于控制品牌,而应促进品牌间的生态流动。”半年内,该系统已被多位策略专家评价为“解决了多品牌战略中定位偏差与传播散乱的底层问题”。

但仅实现品牌间的协同,仍属于系统效率层面。品牌如何与用户建立更深度的感知连接?徐炜在2024年1月给出了第二项解决方案——“基于时空折叠交互的品牌沉浸式体验系统V1.0”。

与其称之为一项技术,它更像是一套“感知建构的语言”。该系统借鉴“时空折叠”理论,依据用户记忆曲线与空间触点,将品牌体验重新解构与组合,形成非线性的沉浸路径。系统内置四大核心引擎模块:情境共鸣推理器、视觉动线调度器、空间节奏分层器、品牌印象调频器。它们共同运作,依据用户的心理预期与生理节奏,精准安排品牌信息出现的时间、方式与场景,本质是回答:“品牌应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被用户感知?”

首轮试点数据显示,使用该系统的品牌沉浸体验后,用户对品牌核心信息的记忆提升38.5%,平均互动时长增至原来的2.3倍,再传播意愿提高29%。这背后,是一套全新的用户注意力管理逻辑——品牌不再进行单向输出,而是构建用户愿意停留和记忆的场景。

中国品牌正加速全球竞争与数字化转型,但也面临“同质化”与“空心化”的挑战。行业亟需兼具原创性与技术支撑的新型工具,在战略与体验两端推动升级。徐炜这两项系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并已验证其技术可行性与实际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两套系统背后体现的,是他对“品牌”二字的深入理解:它既是企业的声音表达,也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公共语言体系。当品牌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堆叠走向协奏,品牌也就不再是一个标识,而是一种系统性的社会认知构造能力。

作为横跨创意、策略与体验三大领域的内容营销人,徐炜始终坚信:“创意并非灵光一现,而是系统能力的输出。”如今,他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体系思考与方法论,并持续推动整个行业的认知迭代。

时代的真正进步,从不依赖于孤立的突破,而需要系统级的进化推动者。从多品牌战略系统到沉浸式体验引擎,徐炜的这两项创新,不仅重构了品牌运营的逻辑,也为正处数字化、出海与内容转型中的企业,提供了一条可复用、可迭代、可落地的进化路径。

编辑:林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