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记录青春,传递心声 | “我们的看见”国际青少年摄影大赛评选结果揭晓

栏目:行业   作者:先轸    发布时间:2025-09-01 14:28   阅读量:15866   会员投稿

2025年8月17日下午,“我们的看见”国际青少年摄影大赛评选发布会在北京798艺术区映画廊举行。此次大赛由新加坡上土慈善基金与北京映画廊携手联合主办,以“我们的看见”为主题,旨在鼓励全球15至22岁的在校中学生及大学生,借助摄影艺术这一媒介,通过自身视角,展现当代年轻人对当下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对未来的梦想追逐、深刻思考与青春成长。

1756698821988511.jpg

项目发起人卢菲娅、那日松共同主持发布会

发布会开场,项目发起人之一、映画廊艺术总监、策展人那日松发言,阐述了举办此次大赛的初衷,强调为全球青少年摄影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的重要性。随后,项目联合发起人、新加坡上土慈善基金会创始人、摄影收藏家卢菲娅、项目联合发起人曹睿泽也上台分享,表达了对青少年通过摄影表达自我的期待,以及基金会助力青少年艺术发展的决心。

1756698843899840.jpg

项目联合发起人曹睿泽发言

发布会现场汇聚了众多摄影界与文化领域的重要来宾。其中包括著名摄影家朱宪民、王文澜、贺延光、解海龙、任曙林,郭建设、尚君义、黑明、张旭龙、刘莉、贾勇、张春渝、著名媒体人、文化学者杨浪、北京电影学院影像传媒学院教授朱炯、贾婷、《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柴选、影像中国网主编曹旭、《大众摄影》杂志编辑部主任李馨、《摄影之友》杂志主编刘东、《中国摄影》杂志编辑陈秋实、著名自媒体博主罗大卫、青年摄影师、首届“映・纪实影像奖” 大奖获得者杨文彬,以及本届 “我们的看见” 国际青少年摄影大赛获奖者黄安妮、瞿诗哲、曹煊等。另外,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秘书长刘文奎、银杏公益基金会负责人张伯驹、北京星星雨自闭症教育机构理事王东、KIP资本合伙人郑妍珺、北京智德灵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O任涛等也出席了发布会。

大赛自启动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这些青少年参赛者来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美国等国家,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

大赛评委阵容也完全国际化,评委由英国著名影像艺术家、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新闻与纪实摄影专业研究生导师埃德蒙•克拉克(Edmund Clark)、美国著名摄影家、策展人、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摄影专业教授、摄影艺术硕士(MFA Photography)项目创始主任吉姆•雷默(James Ramer)、日本著名艺术家、物理学博士、东京画派代表JY(江屹)、新加坡上土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卢菲娅、北京映画廊艺术总监、策展人那日松等组成。

经过5位评委的最终评审,获得前三名的分别是:第一名陈焙婷(桂林学院),第二名陈雨萌(天津美术学院),第三名黄安妮(北京城市学院)和李宇翔(广西艺术学院)并列

获奖作品选登

陈焙婷 《光之痕迹》(第一名)

自从来到桂林读大学,回老家的时间只能每半年一次了。随着年龄的成长,过去的记忆慢慢地从脑海浮现出来。但回想起的记忆却是碎片化的,一些曾经触动我的场景,还是会一直触动着我。相隔千里,使我开始重新思考故乡和亲人于我而言的重要意义。

摄影作品系列《光之痕迹》以我的记忆为载体,我开始尝试,去到承载过记忆的场景里去寻找时光的痕迹,将记忆的场景和记忆的碎片结合重叠在一起。记忆中那些神奇的物件往往都是发光的,就像一架架时光机器,带领我们逆着时光流逝的方向,回到记忆中故乡。

1756699060101666.jpg

光的“跳房子”

1756699096905109.jpg

光之椅

陈雨萌 《光在何处尽头》(第二名)

我的影像手账本以碎片化凝视拼贴生活褶皱,那些被时间氧化了的日常切片在镜头下重新显影。这些脱轨的微观剧场里,物的熵变与栖居的诗学形成量子纠缠——当存在本身成为显影液,每个幽微的瞬息都在暗房中生长出星云状的叙事根系。

1756699136119230.jpg

《大地盐纹》(2)

1756699169910234.jpg

《冬脉》枝桠是大地的血管

黄安妮 《蝴蝶狱》(第三名)

笔者本身是一个情感细腻、具有强烈共情能力的人,同时也拥有开朗活泼的性格。但作为在岭南文化浸润成长的女孩,生命中交杂着传统与现代的来回拉扯,广东地区的宗族文化如同参天大树般的根枝贯穿于日常生活:祠堂中的族谱鲜有出现女性的名字,春节清明祭祖前母亲只会在厨房忙碌,饭桌上谈论孙女的话题永远绕不过“嫁的好的话题”。笔者家庭在其中已算是较为平等的,但逢年过节,仍能清晰感知到那些未被言明的规训。这种文化语境中的女性生存状态,周围许多女性朋友仍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在内心深处往往缺乏自信,甚至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因此,希望能够借助摄影作品去影响和激励这些女性朋友,帮助她们树立自信,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1756699199325127.jpg

标本

1756699290482908.jpg

标本

1756699313578988.jpg

标本

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塑造女性形象时,试图想要传达一个核心理念: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拒绝生活在性别的注视下,拒绝被物化,反对当今女性对身体的羞耻和所有的期待当中。而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女性的身体变成了社交媒体消费的对象,本应该健康的身体却被异化成了“完美身材”。

蝴蝶作为一种自然界极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常常会被赋予新生与自由的象征。在本组作品中蝴蝶不仅是画面中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符号,承载着笔者对于自由与新生的热切渴望。在模特妆造上,发型的辫子贴近蝴蝶的造型,脸上的两抹带有荧光的红色水粉去呼应贯穿整组的红色调,并是“破茧成蝶”留下伤痕之意,在突破困境之时,受伤、痛苦必然是会经历的。在画面布置上,选择草皮为主要道具。草皮作为一种自然元素,代表着最本质的世界,象征一种回归到本真的状态。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往往会忘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蝴蝶在草皮上翩翩起舞,同时也象征着女性在回归本真的世界中,找到了自由与新生。草皮上的绿芽,隐喻着外界的支持与引导,为她们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空间,也是女性走向自由的一步。

李宇翔 《俞辉》(第三名)

《俞辉》这一组组照是我于2024年拍摄的关于我侄子的专题照片,与他朝夕相处,让我可以细致的观察他,了解他。

他是一个很淘气的7岁男孩,活力十足,他的父母对他保护的很好,每天的睡醒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耍,没有顾虑,没有担忧,他会对一些我眼中毫无意义的东西感兴趣,一个纸壳或者是一堆农药瓶子他一个人都能玩很久。我置身事外,通过镜头观察他身上的作为孩子珍贵的天性,他的世界没有逼仄,没有束缚。

1756699343254876.jpg

拍摄时间:2024.6.8

1756699368747866.jpg

拍摄时间:2024.8.28

1756699388777279.jpg

拍摄时间:2024.6.1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