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她让流程“有温度”——走近钱惠洋的管理哲学

栏目:行业   作者:白乙丙    发布时间:2025-09-24 14:24   阅读量:17071   会员投稿

记者:林澜青

在管理行业不断演进的当下,新的理念层出不穷。从“敏捷”到“精细化”,再到“数字化转型”,表面看似概念繁杂,但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如何让组织在复杂环境中高效而稳健地运转。项目执行与组织治理往往被人为区隔,但现实的挑战恰恰在于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在这一点上,陕西鸿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秘书钱惠洋,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

(图为钱惠洋女士)

“项目完成只是表象,真正关键的是组织在过程中是否顺畅运行。”在采访开场时,她给出这样的回答。不同于许多强调结果的管理者,她更关注组织运作的底层逻辑。她把项目看作一个组织的缩影:通过进度的推进、预算的消耗与质量的控制,可以直观地观察制度是否完善、资源是否配置合理、团队是否高效协同。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她对此有过深刻体会。早年,她长期在项目一线负责执行与协调,直接面对过工期延误、预算波动和质量控制等现实难题。这段经历使她认识到,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更决定成败的,是背后是否存在稳定的机制。她总结道:“项目管理的压力点,最终都会回归到组织机制的缺口。”因此,当她逐渐走向公司管理中枢,承担更综合的职责时,她选择着力于制度和流程的建设,把执行经验转化为治理思维。

她将项目执行的关键概括为“三重约束”:进度、预算与质量。但她并没有将其停留在抽象口号,而是转化为一套具体的指标体系:里程碑准点率、预算偏差率、供应商履约率等。她解释说:“指标是团队共识的桥梁。没有量化的数字,所谓约束只是感觉。”在她的推动下,项目执行逐渐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不仅便于实时追踪,也为事后复盘提供了坚实依据。

与许多将注意力局限在结果的管理方式不同,她坚持在执行环节中嵌入治理逻辑。她推动会议制度改革,让会议从简单的信息汇报转变为机制运行的检验平台;她重视责任分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追踪路径;她还将培训制度嵌入项目周期,把知识传递与文化建设一并推进。她直言:“执行力的差距,本质上是制度差距的体现。”在她的逻辑中,制度与执行彼此呼应:执行检验制度,制度优化执行。

同时,她对“灵活性”的理解也有别于流行观念。在她看来,灵活并不是随意。她说:“灵活必须有边界,否则会消耗掉组织的稳定性。”因此,她要求团队在执行过程中完整记录偏差与调整,再通过滚动预测模型将其转化为经验沉淀。这种方式既保证了组织能快速反应,又避免了同类问题反复出现,真正实现了灵活与规范的平衡。

随着职责的拓展,她站在了更高的视角审视组织运作。跨部门协调、整体运作监控、外部沟通的把控,都要求她把一线经验上升为体系化的治理方法。她敏锐地意识到,组织运行中最大的摩擦往往不是来自执行环节,而是来自信息传递的断层与认知差异。她强调:“如果缺乏统一的指标和语言,沟通就会变成无效消耗。”因此,她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推动责任边界清晰化,并通过培训和评估让团队逐步形成共享的认知。这些措施让组织协同更有秩序,减少了信息传递中的摩擦。

在治理与执行之间,她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平衡方法。她利用数据模型和制度框架来保障项目的可靠性,同时为团队保留必要的空间,让其能够因地制宜地调整。这种兼顾短期灵活与长期稳定的思路,使组织既能应对当下的不确定性,又能在长期中保持可复制和可积累的发展能力。

她尤其重视复盘环节。在她的推动下,复盘不再是单纯的结果总结,而是组织改进的制度化步骤。她强调:“复盘不是追责,而是让错误变成下一次成功的条件。”团队被要求记录每一次偏差、复盘每一次调整,并将其纳入组织的知识库。久而久之,这种“改进—执行—再改进”的循环成为组织的一种惯性,推动效率在持续迭代中稳步提升。

回顾她的职业轨迹,可以看见一条自然的演进路径。她在项目一线锻炼出执行与协调的能力,理解过预算偏差与进度延误的真实压力;而今,她在管理核心将这些经验升华为制度和文化的构建逻辑。她把执行与治理的两个维度打通,既理解一线的琐碎与挑战,又能从全局出发搭建系统与框架。这种复合视角,让她在行业中展现出独特的专业价值。

采访接近尾声时,她微微一笑,说道:“流程在很多人眼里很冷,但我觉得它能让团队变得更温暖。”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对于钱惠洋而言,流程和制度不是限制,而是帮助组织减少摩擦、释放潜力的手段。她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证明了一个事实:优秀的管理不是追逐口号,而是通过一次次项目执行,把组织推向更加高效和成熟的层次。

钱惠洋的经历表明,真正的管理智慧,不是单一的成果,而是一种能不断复用和积累的体系。执行让她深知现实的挑战,治理让她升华出制度化的解法;二者结合,构成了她职业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