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世界那么大,但哪次国庆长假不是人山人
记者 李念凡
“莎士比亚并未终结,我们仍在追问他如何延续。”
在2024年9月于浙江大学举行的“莎士比亚、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任教师常远佳在分论坛上的一场学术发言,引发了多位专家的共鸣。这并非她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学术舞台,也不是她第一次就“英美戏剧与国家话语建构”做出系统阐释,但这一次,她在场域转换、文化转译与教学联动之间织起的思维结构,让在场听者感受到一位中国学者对“复调语境”的深度认知。
这位在英语教学领域长期耕耘的女学者,正在悄然成为中国英语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发声者之一。
常远佳的学术生涯,几乎从未脱离对“语言与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从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及后续博士后访学,到如今深耕于外语教育、比较文学及英国文艺复兴研究等交叉学域,她以一个“长期构建者”的姿态在学术空间内拓展边界。她的研究不以猎奇与话题化为目标,而是在教育与文化价值之间搭起桥梁。这也使她的职业轨迹不同于典型的“成果型专家”——更接近一个持续影响生态的“教育织网者”。
值得注意的是,常远佳所投身的领域——文艺复兴戏剧、英美文学传统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本土化转化——正处在“重估价值”的时间窗口。在全球范围内,英国文学研究早已不再是“精英学院派”的专属,而成为探讨殖民、民族构建、身份认同等议题的多元入口。常远佳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变化,并将之融入教育理念与研究路径之中。正是在2023年5月举行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会年会”上,她围绕“英美文学与民族国家建构”的话题展开深入报告,获得与会专家高度肯定。
这种“趋势映射”能力,也是她近年在教学领域多次获奖的原因之一。从2020至2023年,常远佳连续获得“优秀教师”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不只是评价她的授课技巧,更反映了她在课程内容构建、国际理解力培育、学生科研引导等方面的全链条影响力。2022年,她所指导的学生荣获“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比赛阅读组一等奖”,她本人也因此获得“阅读组一等奖指导奖”荣誉。
事实上,她更像是当前中国英语教育和文学研究在“融合与重构”过程中的一面镜子。她积极参与跨校联合的教育研究课题,聚焦两大核心命题:一是“区域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命题直指当下教育领域“立德树人”与外语教学的融合需求,回应了“如何通过语言教育传递文化自信、价值观”的社会文化议题;二是跨文化文学教学中的认知路径 —— 该研究直面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理解”的现实需求,回应了“如何消解文化隔阂、构建跨文化对话能力”的社会文化议题。而在推进这些研究的过程中,她并非将学术与教学割裂:例如,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上的案例设计(如在文学文本解读中融入中国文化视角),将“跨文化认知路径”的理论分析转化为教学中的互动模式(如组织跨文化议题研讨)。正是这种“学术研究为教学提供方向、教学实践为学术验证价值”的结合,让她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教育或研究行为,而是切实回应社会文化议题的有效方式。这种系统性路径,亦为未来相关领域的教学范式提供了有益模板。
采访中,当被问及“未来研究最关心的问题”时,常远佳答道:“也许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如何用母语与外语双重视角,讲述自己的文化,并理解他者的故事。”她顿了顿,“很多人以为语言是工具,这固然没错。但我总觉得,它更像一段需要我们亲自“活过”的时间——只有你带着真诚去用它对话,用它阅读不同文化的故事,甚至用它跨越语言隔阂去理解一个异域陌生人的喜怒哀乐,这段“与语言共处的时光”才会真正在你心里留下印记。而当这些印记慢慢沉淀,语言便成了帮我们看见更广阔世界、读懂更丰富人心的“眼睛”——它让我们不仅能“说出”想法,更能“走进”他人的世界,真正实现与世界的深度联结。”
她将语言研究从技术性操作转化为文化系统构建的起点。而这种贡献,在当下国际交流复杂多变、教育目标逐渐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尤显珍贵。
从教书育人,到参与国际学术对话;从地方高水平人才的耕耘者,到中外文化桥梁的构建者——常远佳以一种非喧哗却深刻的方式,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高校外语教育的结构性跃迁。她不只是这个系统的推动者,更是一个让系统更具“人文质感”的存在。未来的路仍长,但她已经走在了为更多后来者铺路的方向上。
虽说世界那么大,但哪次国庆长假不是人山人
20
2025年9月10日,泊时健
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2025年郑州市地方
腹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排便急迫感、
2025年9月26日,杭州山泽里。一场以
9月23日上午8时30分,第十一届欧亚经
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的《专精特新研究院》第
黄飞剑,副主任医师,北京东城中医医院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