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郝红霞:在评审席与科研前沿之间,注入法医科学的坚实力量

栏目:行业   作者:白乙丙    发布时间:2025-10-14 10:05   阅读量:15790   会员投稿

记者:周林

会场内,话筒递到郝红霞面前时,她微微停顿,翻看手中的技术材料。面对桌上的新型检测方法与论证材料,她没有急于作答,而是简洁而坚定地指出:“检测速度和灵敏度并不是对立的,真正的关键在于方法能否满足司法采信的要求。”现场一时安静,随后记录员迅速记下她的意见。

这并非她第一次坐在评审席上。近年来,郝红霞作为评审专家频繁活跃于司法科学技术以及交叉学科的关键环节。她曾受邀担任“毒物检测与微痕分析技术评审论坛”的评审委员,在其中对前沿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提出了关键意见。除此之外,她还多次参与行业内新型设备和新技术的重要技术评估与方案论证,并长期担任司法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对研究成果进行严格把关。她的声音,不仅影响着具体项目的走向,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行业发展的方向。

(图 郝红霞)

郝红霞的科研道路始终与司法体系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她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阵列式芯片快速检测毒品的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司法实验室长期面临的“速度与灵敏度难以兼顾”的问题。芯片成果被授权专利并在实务部门进行试用,帮助公安机关在复杂案件中快速锁定毒品成分。她与研究机构也建立了科研成果试点基地。例如毒品快速检测在现场实施存在的问题是,筛选的试纸条不能定量,只能进行初筛。为此,她将发光材料引入到试纸条快检中,并通过荧光强度识别毒品的含量。另外,她将荧光材料应用到指纹显现材料中,显示亮度提高380倍,提高指纹的识别率,同时环保材料降低指纹粉对人体肺部的危害,可以解决基层民警在刷指纹的过程中,因为过去经常使用金粉、银粉,导致大概率患有肺病的问题。这一案例常被同行提及,因为它代表了科研成果如何真正跨越“论文”与“法庭”之间的鸿沟。

然而,仅有科研突破并不足以推动行业前进。法医科学技术需要有一套不断更新的审评、验证与采信体系。郝红霞正是站在这一体系的关键位置。她在多次评审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常常直指实务应用的要害。例如在毒物检测评审论坛上,她特别强调方法学必须兼顾多样化样本的复杂性,和时效性,不能停留在单一实验条件下的理想状态。我们的实验技术不能再像是养在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而实验设备应该走出实验室,在多种环境和条件下,实施对毒物的快速精准检测,以适应未来快速的发展节奏。这类评语不仅让参会研发团队受益,也推动了相关技术在更广泛环境中的适用性。

法医科学技术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数字取证到痕量物证,从传统实验室检测到智能化传感器,司法部门对新方法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值得注意的是,新方法若不能通过科学共同体的评审和验证,就无法真正进入法庭。郝红霞在科研与评审之间的双重角色,使她成为行业里少见的交叉学科人才和桥梁型人物:既能推动实验室的前沿研究,又能把关其在司法语境下的可靠性。

“科研人员常常希望追求极致的灵敏度,但作为司法应用,还必须考虑证据链的完整性。”在一次访谈中,她这样总结科研与司法的微妙平衡。正因如此,她在评审中格外注重技术的规范化和可重复性。同行评价她“敢于提出质疑,但更重视推动解决问题”,这种理性的坚持使她赢得了评审席上的权威声誉。

评审并非一项轻松的工作,它需要对技术细节的敏锐判断,更需要对行业趋势的前瞻理解。如果一项技术没有应用场景,虽然这个技术研究的热度非常高,但是对于她来说,她说应该果断的停止后续的投入和追加,避免浪费经费与科研人员的精力。一次在参加技术和设备评审中,她发现一个公司的新产品宣传的非常好,而且团队的科研实力比较强,他们愿意投入五年的时间来推广这个设备,经过评审郝红霞发现他们的设备存在一个技术缺陷,而且没有办法解决,没有进一步推广的必要。经过研讨这个公司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且终止了他们的计划。

此外,郝红霞长期担任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对300多篇涉及毒物检测、痕量物证分析的新研究进行过严格评判。她常常在审稿意见中要求作者补充“实验条件的司法适用性”或“方法学的重复验证”,这样的要求看似苛刻,却正是法医科学技术走向规范化的必经之路。

在国内一流的司法科学研究机构中,她不仅主持项目,也培养青年学者。在带领团队完成科研攻关的同时,她还不断把评审经验反馈到研究与教学中,使下一代研究者能够更早理解“科研成果如何通过司法采信的考验”。这种循环,正在塑造一个更加注重实用与规范的科研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郝红霞的思考并未局限于国内。她多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将中国在毒物检测与痕量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带到世界舞台。她认为,国际合作最大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成果,更在于让不同法制体系下的法医科学能够找到共同语言。“我们所有的国家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法庭科学亦是如此,标准化是一个全球各国的努力方向,任何一项方法学若要真正发挥价值,就必须能够跨越边界。”她的话,折射出她对行业未来的深刻洞察。

采访结束时,她依旧在案头修改评审意见书。桌上摊开的几份报告上,有的被批注了灵敏度不够,不能识别同系物等,有的被标注“需补充多样化样本验证”。她的笔迹清晰而坚定。

郝红霞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科研与司法交汇的领域里,真正的权威不仅体现在成果的数量,更体现在对行业发展方向的深刻把握。她既是科研一线的探索者,也是评审席上的伯乐和守门人。正因如此,她的名字已成为法庭科学技术领域快速检测、规范化与前沿发展的重要标识。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