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亚太商学院与安徽理工大学签署国际合作框架协议 共探复合型商业科技人才培养新路径

栏目:行业   作者:张仪    发布时间:2025-10-24 11:20   阅读量:7424   会员投稿

daa341a3bbe50f362848d038c7caf439.jpg

2025年10月20日,新加坡亚太商学院(The Asia Pacific School of Business,简称 APSB)与中国安徽理工大学(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 AUST)正式签署国际合作框架倡议书。此次合作不仅是两校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度联动,更是“工科底蕴与国际商科优势”及“本土实践与全球视野”的特色融合,为复合型商业科技人才培养开辟全新路径。

新加坡亚太商学院:融贯中西的国际化商科标杆

亚太商学院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启仁书院(亚太管理研究中心),1999年经新加坡教育部核准升格并更名,秉持“融贯中西、知行合一”教育理念,聚焦人文、商学、金融、新工科及管理学等学科,深耕“混合教学”模式。学院以“根植星岛、传承华夏”为使命,致力于培养亚太区域尤其是中华文化圈所需的应用型高阶人才。

其师资与学术实力尤为突出:拥有国际知名院校博士47名、院士2名,且广泛吸纳海内外专家授课;同时是联合国学术影响力(UNAI)、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IAUP)等十余项国际学术组织成员院校,与全球20余国高校及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在课程认证领域,管理学类学位课程率先获得AMBA&BGA、ACBSP、IACBE等国际权威认证,还通过ISO9001:2015等四项教育类国际质量认证,教学质量与国际化标准接轨。

安徽理工大学:工科底色深厚的应用型创新强校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由安徽省与应急管理部共建,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创建于1945年,与合肥工业大学同根同源,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历经淮南煤炭学院、淮南工业学院等发展阶段,2002年定名安徽理工大学,如今已形成“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5万余名,陈鲸、卢秉恒等5位本科生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科实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国际合作领域,学校已与美国、德国、新加坡等70余所海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稳定合作,现有来自32个国家的留学生攻读博硕士学位,国际化办学经验丰富。

多领域协同发力,构建人才培养 “矩阵”

基于两校特色,此次合作在课程开发、学科建设、教学创新、双向留学、联合培养等领域实现精准互补。从而实现学科专业覆盖多元领域:

工商管理类:MBA、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应用经济类: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国际金融类:金融工程、投资分析;

现代物流类:供应链管理、智慧物流;

工科类: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

基于多层次联合培养模式,双方将推出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覆盖从语言生到博士生的全层次教育:

语言生委托培养

本科生 “2+2”“1+3” 及 “0+4” 双学位项目;

硕士研究生 “1+1+1”“1+2” 联合培养;

博士生联合培养

创新培养方案,打造特色课程教育生态与实践双轮驱动

课程体系共建:联合开发 “中国商业环境分析” 等 6 门核心课程,建设 “长三角产业经济” 示范案例库,开设共建 “一带一路” 经贸专题模块课程,实现国际化课程资源与区域经济研究的深度结合。

实践教学创新:设立 “合肥港物流管理” 实践基地,开展 “跨国企业仿真运营” 实训项目,组织 “金融科技创新” 工作坊,以实战场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双导师制赋能成长

学术导师由双方高校教授共同担任,行业导师聘请两地龙头企业高管,实现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的双向赋能,并通过联合教学委员会实施课程质量双评估,结合亚太商学院的国际认证经验与安徽理工的工程教育标准,构建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的质量体系,为学生搭建从理论到产业的成长桥梁。

特色融合创价值,国际教育启新篇

此次合作是亚太商学院“融入中华圈”办学战略与安徽理工大学“拓展国际合作”发展规划的战略契合。一方面,亚太商学院的国际资源将为安徽理工注入商科国际化基因;另一方面,安徽理工的工科底蕴与本土产业资源,也将为亚太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场景。

未来,两校将以“复合型商业科技人才”为培养核心,持续深化课程共建、师资互聘、科研合作,不仅为长三角与新加坡的经贸、产业合作输送人才,更在“工科+商科”的跨界融合中,探索国际教育合作的新样板,为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智慧输出贡献力量。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