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从 “凝肩” 到 “活肩”:东城中医医院吴中朝教授基于经筋理论的肩周筋结解结实践与经验

栏目:行业   作者:张仪    发布时间:2025-10-31 15:48   阅读量:12481   会员投稿

专家介绍:吴中朝,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主任医师,国家名老中医,教授,医学博士学位,出诊时间:周一、三、五下午,周四夜诊。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吴中朝工作室传承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经筋分会主任委员、针法灸法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艾灸分会会长。在国家中医管理局两次全国科普专家的评聘中,皆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普巡讲专家。先后主持与参加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擅长治疗:疼痛病症,软组织病、关节病;免疫病,过敏性病症、风湿病、干眼症等;脑与神经疾病,脑中风、脑外伤后遗症、脑功能失调等;肿瘤康复,内科杂症及代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脂肪肝、结节病等。

摘要

肩周炎(中医称 “肩凝症”“漏肩风”)以肩关节顽固性疼痛、活动障碍为核心特征,其病理关键在于 “筋结” 的形成与发展。本文立足《灵枢・经筋》等经典理论,结合全国名老中医吴中朝教授的临床经验,通过典型诊疗场景与患者康复故事,系统剖析肩周筋结 “因伤致瘀、因瘀致结、因结致痹” 的病理链条,阐释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的辩证关系。同时,构建 “分层疏解、多维解结、动态疏解、温通疏解、针药合用” 的综合解结方略,详细呈现毫针、长针、火针、刃针、刺络等针法的精准应用逻辑,既保留学术严谨性,又以鲜活案例让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可感、可知,为医患提供兼具理论指导与实操价值的解决方案。

一、诊疗场景:老教师的 “冻结肩” 与皮下 “筋结” 的相遇

周三上午的诊室,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诊床上。58 岁的退休教师李女士,右手紧紧托着左肩,眉头拧成一团:“吴教授,这肩膀疼了快半年了,刚开始只是抬臂板书费劲,现在连穿毛衣都得靠老伴帮忙,夜里疼得翻不了身,去做过理疗、封闭等,也没好利索,他们有的说是‘五十肩’,有的说是真要‘冻结肩’,难道真的是要‘冻’一辈子吗?”

吴中朝教授示意李女士坐下,并未先看检查报告,而是遵循中医 “望闻问切” 的诊疗逻辑,先观察其肩部形态 —— 左肩略低于右肩,活动时肩峰处有明显卡顿。随后,他的手指如精准的 “触诊雷达”,从肩前的肩髃穴、肩后的肩贞穴,再到肩胛骨外侧的天宗穴,逐层按压。当指尖触到肩峰下一处时,李女士猛地吸气:“就是这儿!像有根硬筋揪着,一碰就疼!”

吴教授轻声解释:“您感觉到的‘硬筋’,就是中医所说的‘筋结’。《灵枢・经筋》记载,手三阳之经筋,起于手指,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循臑外,结于肩,您常年伏案备课、抬手板书,肩部经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去年冬天受凉,气血运行不畅,慢慢就‘结’在了一起,这也是现代医学说的肌腱粘连、瘢痕增生。咱们的治疗,就是要把这些‘结’解开,让气血重新通起来。”

二、筋结的形成:从经筋受损到 “凝肩” 的病理演进

吴中朝教授常对弟子强调,理解肩周筋结,需追溯至《黄帝内经》的经筋理论。《灵枢・经筋》明确经筋的功能是 “主束骨而利机关”,即像绳索一样维系骨骼、保障关节活动。而筋结的形成,是一个 “由气至血、由浅入深” 的渐进过程,核心病机可概括为 “因伤致瘀,因瘀致结,因结致痹”。

对于李女士这类患者,首先存在 “内在亏虚” 的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年近六旬,肝肾精血渐亏,筋脉失于濡养,如同失去滋养的藤蔓,逐渐失去弹性 —— 这是筋结形成的 “土壤”。其次,“外在损伤” 是诱因:长期伏案导致肩部经筋慢性劳损,加上冬季受凉,风寒之邪侵袭,正如《素问・痹论》所云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邪收引、湿邪黏滞,导致肩部气血运行受阻,初期表现为 “气滞”,患者仅感酸胀;若未及时干预,气滞日久则成 “血瘀”,津液输布失常凝聚为痰湿,瘀血与痰湿互结,便形成了可触诊到的条索状、结节状 “筋结”。

此时的筋结,已非单纯的 “气血不通”,而是成为卡压经络的 “横络”。《灵枢・刺节真邪》载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也”,横络阻碍气血濡养关节,既导致 “不通则痛”(疼痛剧烈),又引发 “不荣则痛”(关节失养、活动无力),最终进入 “疼痛 - 活动减少 - 粘连加重 - 疼痛加剧” 的恶性循环,使肩关节彻底 “冻结”。

三、吴中朝教授的解结方略:五维协同,唤醒 “沉睡” 的肩关节

针对李女士的筋结,吴教授并未采用单一针法,而是制定了一套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综合方案,如同为 “冻结” 的肩膀量身打造一场 “破冰行动”。

(一)分层疏解:循层次施针,精准破结

诊疗场景中,吴教授先取 0.30mm×40mm 的毫针,在李女士肩部筋结周围的肩髃、肩髎、臂臑等穴进行 “毛刺”—— 将针尖浅刺至皮下,不深入肌层,手法轻柔如 “春风拂柳”。“这是针对浅层(皮肤、浅筋膜)的疏解,” 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灵枢・官针》说‘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目的是先疏通浅表气血,为深层解结扫清障碍。”

待李女士肩部肌肉逐渐放松,吴教授换用 0.35mm×75mm 的长针,对准肩峰下的核心筋结,采用 “恢刺” 法 —— 将针斜刺入筋结,然后轻轻捻转针柄,同时缓慢提插,如 “松解打结的毛线” 般纵向挑拨粘连组织。“这是针对中层(肌肉、深筋膜)的筋结,长针能深入分肉之间,直接撕裂粘连,比毫针更具‘破结’之力。” 操作时,李女士能明显感觉到肩部有 “牵拉感”,但无剧烈疼痛。

最后,针对李女士肱二头肌长头腱附着点的深层筋结,吴教授选用 0.40mm×125mm 的毫针,以 “短刺” 法施治 ——《灵枢・官针》云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将针缓慢从肱二头肌远端刺入至肱二头肌长头骨面附近,小幅捻转,松解骨骼附着点的顽固粘连。“深层筋结是‘凝肩’的‘根’,必须精准到位,才能打破深层粘连。”

(二)多维解结:多针法联用,直击病机

考虑到李女士肩部冷痛明显,属 “寒湿凝滞” 证,在分层疏解后的隔日,吴教授用火针解结法,只见其将直径 0.5mm 的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对准筋结核心及肩贞、天宗穴,快速点刺,针入即出。“火针是‘温通’的利器,” 他解释道,“《针灸大成》言火针能‘温经散寒,通经活络’,其热效应能瞬间驱散寒湿,振奋阳气,比普通针刺更适合顽固性冷痛筋结。” 火针后,李女士肩部立刻有 “温热感”,原本的僵硬感明显缓解。

在临床,吴教授有时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刃针疏解,多维解结,

第2次治疗时,吴教授观察到李女士肩前有一处浅表紫络,便用采血针快速点刺 3-5 下,放出 3-5 滴暗红色血液 —— 这是 “刺络祛瘀” 法。“《素问・针解》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这些瘀血是‘陈旧性病理产物’,放出后能快速改善局部微循环,为筋结的消散创造条件。” 刺络后,李女士明显感觉肩部又 “轻松了不少”。

(三)动态疏解:医患协同,动中求通

在治疗过程中,最让李女士意外的是 “边治边动”。当吴教授用长针松解肩后筋结时,嘱咐她:“慢慢把胳膊往后伸,能伸多远伸多远,有轻微牵拉感没关系。” 李女士照做时,能感觉到针尖在随动作轻微调整。“这就是动态疏解,” 吴教授说,“患者主动活动时,经筋会自然拉伸,此时施针能更精准地找到粘连点,松解效果也更符合生理功能,避免‘治后仍僵’的问题。”

每次治疗结束后,吴教授还分别根据当日具体病情,为李女士制定了康复锻炼计划:每日做 “爬墙运动”(面对墙壁,手指沿墙缓慢上爬,至极限后停留 10 秒)、“钟摆运动”(身体前倾,手臂自然下垂,以肩为轴轻轻摆动)各 10 分钟。“《庄子・刻意》云‘形劳而不休则弊’,治疗后不运动,筋结容易复发;过度运动则伤筋,所以要‘适度而动’,这就是‘三分治,七分养’的道理。”

(四)温通疏解:贯穿全程,温养经筋

整个治疗周期中,“温通” 始终贯穿其中。每次针刺前后,吴教授都会用艾条在李女士肩部施灸,采用 “温和灸”—— 将艾条悬于肩髃、肩井穴上方 3-5cm 处,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每穴灸 5 分钟。“艾灸能‘温经散寒,行气通络’,与针刺配合,能增强解结效果,还能保护经筋,避免治疗后受凉。”并且还酌用吴教授自创的竹筒灸与隔龟板灸。

此外,吴教授还为李女士开了中药熨敷方:取桂枝 15g、威灵仙 15g、透骨草 20g、红花 10g、乳香 10g,打碎后用纱布包裹,蒸热后外敷肩部,每次 20 分钟。“中药熨敷是‘外治’的重要部分,药物的温热之力能透过皮肤直达病所,与内服中药形成‘内外夹击’,加速筋结消散。”

(五)针药合用:标本兼顾,巩固疗效

考虑到李女士病程较长、肝肾亏虚,吴教授同时开具内服中药方。初期以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为主,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 10g、红花 10g、当归 12g、川芎 10g、白芍 15g、熟地黄 15g、桂枝 10g、生姜 3 片 ——“针对瘀血为主的病机,先‘通’后‘补’。”

治疗 1 个月后,李女士疼痛明显减轻,可抬臂至 90°,吴教授调整方剂为桂枝茯苓丸合蠲痹汤加减:桂枝 10g、茯苓 15g、牡丹皮 10g、桃仁 10g、白芍 15g、羌活 10g、独活 10g、秦艽 12g——“此时瘀血渐散,需‘舒筋活络、软坚散结’,防止筋结复发。”

治疗 2 个月后,李女士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吴教授再将方剂调整为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 10g、桑寄生 15g、杜仲 15g、牛膝 12g、当归 12g、白芍 15g、熟地黄 15g、党参 15g——“《千金方》言独活寄生汤能‘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此时重点在于‘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从根本上改善筋脉失养的问题,避免复发。”

四、康复故事:从 “抬臂困难” 到 “重拾粉笔”

经过 3 个月的系统治疗,李女士的 “冻结肩” 彻底康复 —— 夜间疼痛消失,手臂能轻松上举过头顶,后伸时能摸到肩胛骨,甚至能重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复诊时,她特意带了自己写的书法作品送给吴教授:“以前觉得中医针灸‘玄’,现在才知道,这是真能‘解结’的学问!”

吴教授看着李女士的笑容,叮嘱道:“以后还是要注意,备课久了多活动肩膀,冬天出门记得戴围巾护肩。《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养护比治疗更重要,这样肩膀才不会再‘冻’住。”

五、结语

肩周筋结的治疗,并非 “一针见效” 的简单操作,而是基于经筋理论、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的系统工程。吴中朝教授的解结方略,既遵循《灵枢・经筋》《素问・痹论》等经典理论,又融入现代临床经验,通过 “分层、多维、动态、温通、针药合用” 的协同策略,将 “看不见的病机” 转化为 “可操作的方案”,将 “顽固性疼痛” 转化为 “可康复的希望”。

正如李女士的康复故事所示,中医针灸治疗肩周筋结,不仅是 “解结”,更是 “唤醒”—— 唤醒经筋的活力,唤醒关节的功能,让 “冻结” 的肩膀重新回归 “气血通畅、活动自如” 的健康状态。这既是传统经筋理论的现代实践,也是中医 “以人为本、辨证施治” 理念的生动体现。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