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深圳技术大学团队突破IGBT微缺陷检测世界级难题

栏目:行业   作者:秦开    发布时间:2025-11-03 17:27   阅读量:12898   会员投稿

在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质量检测作为产业链中至关重要却常被忽视的环节,正迎来技术革新的关键时刻。当业界孜孜不倦地追求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性能突破之际,一个潜藏的风险悄然浮现:如何精准识别那些肉眼与常规设备难以察觉的微观缺陷?这一挑战,被深圳技术大学一支名为“全域智检”的年轻团队以创新技术正面突破,他们研发的“多模态融合检测”方案,为中国在高精度工业检测领域赢得了话语权。

微米级缺陷:高端制造领域的隐形威胁

IGBT作为电能转换与控制的核心元件,被誉为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智能电网等系统的“心脏”。其可靠性关乎整个系统的运行安全。然而,IGBT内部结构高度复杂,由芯片、焊接层、基板、键合线等多层材料叠压构成,任何一处的微观缺陷都可能成为系统失效的导火索。

团队负责人谢同学指出:“最危险的缺陷往往深藏不露。一个位于材料界面处、尺寸仅微米级的虚焊点,在常规测试中可能毫无征兆,但在长期振动与温度循环下,会逐渐扩展直至引发模块彻底失效。”

传统检测手段面临明显局限:工业CT与X射线对界面缺陷分辨不足,常规超声波在多材料界面中信号衰减严重,导致内部成像模糊。这一技术盲区,长期制约着高端IGBT产品的质量提升。

团队成员在调试设备

技术破局:多模态融合实现“无损透视”

面对行业共性难题,“全域智检”团队摒弃单一路径依赖,开创了“光-声-视觉”协同检测的新范式。该技术体系融合多种检测手段,形成覆盖表、中、深三层的立体化诊断能力。在表层检测方面,团队采用高精度3D视觉与光度立体算法,有效抑制反光干扰,可清晰识别微划痕、凹坑等表面瑕疵。针对内部缺陷,团队核心的光声融合检测技术发挥关键作用。“我们以脉冲激光照射模块表面,材料吸收光能后产生热弹性膨胀,激发出超声波信号,”团队技术骨干李博士解释道,“通过捕捉并解析这些声波,能够重建出内部结构的清晰图像,尤其擅长识别界面虚焊、分层等隐蔽缺陷。”此外,团队引入高频超声扫描技术,专攻深层次裂纹检测,形成对IGBT模块从外到内的全维度质量监控网络。

项目技术开发设备(对外销售品牌LDI.Surveyor)

产线验证:从技术突破到价值实现

真正的技术创新必须经得起产业化检验。团队与杭州能创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将实验室原型转化为适应工业环境的稳定设备。在实地测试中,该系统展现出卓越性能:在对数万只IGBT模块的检测中,将关键缺陷漏检率从行业平均5.5%降至1.4%以下,单次检测时间控制在3小时以内,效率提升超30%。这一成果不仅直接提升了产品良率,更通过数据反馈为工艺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系统实现了从被动检测到主动质量管理的跨越,”合作企业质量总监表示,“它正在成为我们工艺优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诊断专家’。”

未来布局:构建智能检测生态体系

面对阶段性成果,团队已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基于多模态融合检测技术的平台化特性,团队正积极布局碳化硅、氮化镓等下一代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的检测方案,并探索在航空航天、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我们致力于将这项技术发展为开放平台,为制造业提供可定制、可扩展的智能检测解决方案,”团队展望道,“目标是推动中国工业检测标准走向国际,助力中国智造实现全面质量升级。”团队的创新实践,不仅攻克了一项具体的技术难题,更展现了中国年轻科研人员面向产业需求、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强大潜力。他们的成功,是中国智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个生动注脚。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