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东城中医医院专家吴中朝教授:筋伤病痛术后症状不减?从“经筋”论治,解锁中医康复新思路

栏目:行业   作者:秦开    发布时间:2025-11-10 09:29   阅读量:11235   会员投稿

 

人物介绍:吴中朝,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主任医师,国家名老中医,教授,医学博士学位,出诊时间:周一、三、五下午,周四夜诊。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吴中朝工作室传承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经筋分会主任委员、针法灸法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艾灸分会会长。在国家中医管理局两次全国科普专家的评聘中,皆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普巡讲专家。先后主持与参加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擅长治疗:疼痛病症,软组织病、关节病;免疫病,过敏性病症、风湿病、干眼症等;脑与神经疾病,脑中风、脑外伤后遗症、脑功能失调等;肿瘤康复,内科杂症及代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脂肪肝、结节病等。

在现代医学的手术室里,钢钉精准地固定了断裂的肩袖肌腱,手术宣告“成功”。然而,对于55岁的李女士来说,这并非康复的终点,而是另一场痛苦的开始。术后持续不退的骨髓水肿、彻夜难眠的剧痛,让她从一个热爱广场舞的活力女性,变成了一个连梳头都困难的“半残人”。当现代医学的常规手段束手无策,甚至建议长期服用副作用巨大的药物时,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这不仅仅是李女士一个人的困境。在临床中,我们常常看到类似的“手术成功,功能失败”的案例。此时,回归传统中医智慧,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全国名老中医吴中朝教授,以其独特的“经筋”理论和“杂合以治”的诊疗思路,为这类复杂病症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 西医的“盲区”:六个维度的评估缺失

吴中朝教授在分析此类病例时,敏锐地指出了现代医学在评估和治疗上的六个常见“盲区”:

1. 心理情志的忽视:患者因长期疼痛产生的严重焦虑和失眠,是影响康复的关键因素,却常常被视为“主观感受”而忽略。

2. 远期疗效的预判不足:手术的即时成功不代表远期功能的完美恢复。对于手术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和功能限制,缺乏充分的预判和应对。

3. 过敏体质的免疫关联:患者既往的过敏性鼻炎、皮肤病等,揭示了其免疫系统的高敏状态。这种体质在遭受手术创伤后,极易引发过度的神经免疫反应,导致水肿缠绵难消。

4. 全身机能的整体评估缺失:55岁的年龄意味着机体功能开始走下坡路。手术作为一种创伤,会进一步耗伤“正气”,导致恢复能力低下。如果仅关注局部,而不提升全身机能,康复便成了无源之水。

5. 手术期望值的理性管理:患者往往对手术效果抱有过高期望,一旦现实与预期不符,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加重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6. “异物”植入的中医视角:从中医看,钢钉作为一种“异物”植入体内,容易导致“邪气内留”,阻碍局部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痰瘀阻滞”的病理状态,这正是术后水肿和疼痛的深层原因。

二、 中医的“慧眼”:从“经络”、“经筋”、“脏腑”三维解析

针对上述“盲区”,吴教授提出了中医独特的三维诊疗框架:

1. 经络理论:气血运行的“高速公路网”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肩部汇集了手三阳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手术创伤直接破坏了这一区域的“交通枢纽”,导致气血壅滞,不通则痛,不荣则肿。治疗的首要任务就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恢复局部的“交通”,为组织修复提供充足的营养。

2. 经筋理论:功能恢复的“发动机与传送带”

“经筋”是附着于骨骼、关节周围的筋肉系统,是运动功能的直接执行者。肩袖本身就是“经筋”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教授特别强调“经筋”的诊治,认为术后的粘连、僵硬、疼痛,本质上是“经筋”受损后的“痉挛”与“挛缩”。因此,治疗不能只“活血化瘀”,更要“松解经筋”,恢复其柔软性和弹性,这才是恢复关节活动度的关键。

3. 脏腑理论:康复的“总后勤部”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必然与脏腑功能相关。

- 肝主筋:肝血充足,才能濡养筋脉,使其柔韧有力。

- 脾主肉、主运化: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肌肉无力,且水湿运化失常,加重水肿。

- 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骨骼的愈合和修复依赖于肾精的充养。

因此,吴教授主张“从整体上支撑局部”,通过调理肝、脾、肾等脏腑功能,为肩部的修复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

三、 吴教授的“组合拳”:温通、松解、调脏,五法合一

基于以上理论,吴教授为这类患者设计了一套立体的、多维度的“杂合以治”方案,其核心治则是**“温通经络,温柔经筋,温调脏腑,温化瘀滞”**。

1. 温通疗法,化痰散结:

- 艾灸: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作用于肩井、肩髃、天宗等关键穴位。通过温热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痰瘀”等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消散。这是治疗顽固性水肿的“法宝”。

2. 松解经筋,恢复柔韧:

- 毫针刺法:不仅针刺穴位,更重要的是采用“透刺”、“齐刺”等手法,直接作用于痉挛、粘连的“筋结点”,即阿是穴。通过手法捻转,松解“经筋”的紧张状态,如同为生锈的齿轮上油。

3. 火针疗法,破瘀止痛:

- 对于疼痛剧烈、瘀滞深重的部位,吴教授会选用特制的火针。将针尖烧至通红后,迅速刺入痛点。这能起到“开门祛邪”、“温通气血”的强大作用,对于顽固性疼痛和深层瘀滞有立竿见影之效。

4. 调脏固本,提升机能:

- 体针与腹针结合:在治疗肩部的同时,会选取背部的肝俞、脾俞、肾俞,以及腹部的关元、气海等穴位。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扶持“正气”,为身体的自我修复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5. 功能锻炼,动静结合:

- 治疗期间,吴教授会指导患者进行一些轻柔的、主动的功能锻炼,如“钟摆运动”、“手指爬墙”等。这能防止肌肉萎缩,促进气血流通,但必须在“无痛”的前提下进行,真正做到“动静结合”。

结语

对于李女士这样的病例,吴中朝教授的诊疗思路启示我们:当手术的“精准修复”遭遇身体的“复杂反应”时,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能提供宝贵的补充。通过“温通、松解、调脏”的立体治疗,不仅能有效解决术后水肿、疼痛等“老大难”问题,更能从根本上提升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这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回归人本的医学智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精准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关注人的整体——身体、精神和生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