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理想汽车MEGA召回的消息刷屏,不
供应商碳数据“要不来、算不准、用不上”——这是11月9日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由祺鲲科技与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绿色低碳分会主办的“供应链碳足迹”话题研讨会上,佛瑞亚、巴斯夫、万香、中车等企业代表的共同痛点。
当CBAM倒计时在即,ISO 14068对数据颗粒度要求日益严格,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占企业总碳排放70-90%的范围三排放,依然是“最难管控”的黑箱地带。如何破局?

数据黑箱难题
汽车行业面临的情况相当典型:整车制造涉及上万个零部件,分布在全球数千家供应商。传统的问卷调研方式要么收不回数据,要么数据明显注水,要么标准五花八门无法比较。
化工行业也面临同样困境:企业产品碳足迹70%来自外购原材料,但这部分排放数据基本靠估算。万香集团副总裁陆宁指出,客户对PCF合规的专业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碳盘查最大的挑战是国际标准持续迭代、国际数据库持续更新,以及供应商产品数据的真实性、可控性、透明度。”
供应商分散、标准不一、成本高昂,让企业对自身最大的碳排放源基本摸不清底数。而缺乏可靠数据让企业既无法制定科学的减排目标,也难以评估减排效果,供应链碳管理基本处于盲目状态。
中小企业能力不足与标准割裂的双重困境
例如轨道交通行业的现状就很说明问题:一家大型制造企业的400多家配套企业中,具备独立碳核算能力的不足20%。
一方面,对于大多数中小供应商来说,既不熟悉复杂的核算方法学,也难以承担专业咨询费用。另一方面,面对不同下游客户,往往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和格式提供数据——有的要ISO标准的第三方核查报告,有的要EcoVadis平台填报,有的要CDP问卷,重复劳动量极大。结果就是大企业急需这些数据来完善自己的范围三核算,中小企业却提供不了合格的信息。
激励机制错配
会上,我们捕捉到一个关键矛盾:为什么很多供应商对减排缺乏真正的积极性?
答案指向了一个结构性矛盾:减排的成本主要由供应商承担,但减排的收益(品牌价值提升、市场准入便利、投资者青睐等)主要由下游企业获得。在这种激励机制错配的情况下,供应商自然会“口号响亮、行动滞后”。
三个战略突破方向
第一、技术工具的全链普及。把原来只有大企业用得起的高端碳管理工具,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平台化的改造,让中小企业也能够低成本使用。关键要素是“三个足够”:足够简单(操作门槛低)、足够便宜(成本可承受)、足够准确(结果可信赖)。
第二、重构成本分担与激励机制。改变“谁减排谁买单”模式。链主企业承担供应商减排的前期投入,通过长期合同锁定收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化工行业的实践显示,通过技术输出、资源共享、甚至直接资金支持,让供应商在减排过程中也能获得实际收益。不是用淘汰威胁,而是让减排本身成为供应商的增值服务能力,帮助它们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第三、专业化分工。中小企业不需要建碳管理团队,只需按标准流程操作——借助以AI为底座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平台(如祺鲲科技BravoESG一站式合规服务平台),将复杂的碳核算转化为简单的数据录入,平台自动完成核算、生成多标准报告,让供应商低成本参与到范围三减排体系中。

三阶段务实突破路径
一、近期重点是摸清家底:先从主要供应商开始,用统一的模板系统化收集基础能耗数据(电力、燃气、运输等),建立供应商碳排放档案。目标是让企业至少知道排放大户是谁,占比多少。
中期目标是提升质量:建立供应链绿色分级管理体系,让同类产品的碳数据能够横向比较;基于平台跟踪的供应商减排进展数据,帮助企业识别优质绿色供应商,优化供应商结构。
长远愿景是实现价值转换:利用系统自动生成的ESG披露报告,满足日益增长的合规披露要求,并引入第三方验证机制;通过数据透明化让减排成果可量化、可展示,将环保投入转化为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这场研讨会最大的收获是把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拆解成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参会企业发现,范围三减排的最大障碍不是减排技术本身,而是基础数据的缺失。一旦解决了数据采集和标准化问题,后续的目标制定、进度跟踪、效果评估都有了可操作的基础。
作为深耕供应链碳管理多年的技术方,祺鲲科技产品总监陈霄分享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平台——将复杂的碳管理工作简化为“定目标、收数据、建分级”的简单三步,助力供应链高效协同碳管理。
供应链减排是一场数据管理的升级,而不止于环保理念的革命。当数字化工具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转化为“可以日常化操作的管理动作”,有了真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企业就能做出更科学有效的减排决策,也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合规要求。
最近被理想汽车MEGA召回的消息刷屏,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沈
2025年10月16日,Gartner发
当同质化竞争日益成为大健康市场的普遍现象
著名企业家张瑞敏认为,“没有成功的企业,
11月11日,由金融科技公司Payone
在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核心驱
行业背景:从工具协作到智能管理的转变过去
当市场被同质化竞争浪潮席卷,品牌如何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