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20日,以“新质赋能智慧应
记者:孙启诚
在沈阳市和平区的一处高层住宅施工现场,一块编号为“BL-207C”的米黄色花岗岩正缓缓吊装至23层外立面。这块石材并不特殊,也不昂贵,却拥有一套完整的“身份档案”:从被设计师在BIM模型中排布开始,到由工厂切割、打磨,再通过物流抵达工地,并被系统标注入库、识别安装。这个过程背后,串联它的不是一个施工队长的纸质表格,也不是某个甲方的微信群消息,而是一整套贯穿“前端-中端-后端”的信息系统。
构件的生命周期是沉默的,但在周明洋这里,它被赋予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达能力”。他是这套系统的研发者,也是让石材行业逐步摆脱“模糊化管理”泥沼的关键人物。六项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的原创成果,是他十余年现场经验、调度逻辑、行业痛点、系统集成能力的积淀结晶。
2020年,建筑装饰行业正面临交付效率难提升、人工错配率居高不下的困境。周明洋团队发布了第一项原创成果——《基于项目场景模拟的石材三维展示平台V1.0》,它改变了传统二维图纸交底的方式,通过空间模型构建,设计师、施工队、甲方都能在平台中“看见”每块构件的实际安装效果、尺寸比例、节点收口。这让项目早期的方案确认效率大幅提升,沟通不再依赖想象和经验,而是真正实现“模型即现场”的预演。
但可视化只是入口,更重要的是追踪。在经历多起项目因构件误发、误装导致返工后,周明洋于2021年完成了第二项重要研发:《基于RFID的石材构件全流程追踪管理软件V1.0》。通过为每块石材赋予射频标签,系统建立起从出厂到现场的闭环追踪机制。在与沈阳新东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中,该系统首次实现了“构件级调度”:项目经理能实时查看每块构件的当前状态、位置流转及安装记录。这不只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信任机制的建立。
这些系统是“构件说话”的方式——它说出自己在哪、状态如何、是否合格、何时应到。这一理念,在2022年进一步扩展至进度排期系统中。《基于BIM模型的石材加工进度可视化调度平台V1.0》正式上线,平台将每个构件的排产状态、出库时间、现场安装计划以动态颜色叠加于BIM模型上,实现“红色待产、黄色在途、绿色就绪、蓝色已装”的实时图谱。该系统被杭州觉盟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率先使用,为其在文旅项目中复杂异形石材的精准施工提供强力支撑,提升项目整体工期控制力。
如果说前几项系统解决的是“能看到”,那么2023年推出的《基于图像识别的石材缺陷检测系统V1.0》则解决了“能看准”的问题。该系统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算法,能够识别出板材表面常见的裂纹、锈斑、色差、崩角等缺陷,并自动生成质量报告。“以往质检靠的是灯光和肉眼,现在我们可以做到每块构件都有影像对照和评级依据。”这是构件的“健康报告”,也是现场管理数字化能力的象征。
进入2024年,周明洋发布的第五、六项成果进一步拓展到组织协同与成本控制领域。《基于边缘计算的石材项目成本智能管控系统V1.0》和《基于施工周期优化的石材供应链协同平台V1.0》分别实现了成本与节奏的双向控制:前者将传统事后结算的成本数据前置至现场决策端,通过边缘计算模块实时反馈材料损耗与人工投入偏差;后者则通过施工节点、构件体量、运输距离等多维参数,构建了算法指导下的材料调度系统,实现“材料到场与施工节拍同步”的柔性组织能力。
这些成果已被厦门首度贸易有限公司正式引入,并应用于多个区域联供项目中。系统帮助该公司完成从“采购配送”向“全周期交付组织”的业务升级,使其在石材贸易企业中率先获得“过程可视化交付”的能力,走出一条从材料集散商向供应链管理商的深度转型之路。
“我始终相信,如果一块石材可以有自己的语言,那行业的效率、透明度、管理逻辑都会彻底不同。”周明洋在一场石材行业协会研讨会上曾这样说。如今,他的每一项系统,都像是在帮助这一沉默的行业“开口”,并与建筑师、甲方、施工者、监管方对话。
一个构件的旅程,从图纸到现场,从工厂到幕墙,周明洋用“技术+管理+工程逻辑”把这段旅程转变成一条“数据轨道”。在未来的智慧城市中,或许每一块铺地、每一面石墙,背后都有一个系统在记录、在调度、在回应。
那时,人们或许不会记得构件编号,却可能还会记得这个让石材开口说话的人。
11月18日至20日,以“新质赋能智慧应
2025年以来,债券市场持续震荡。伴随稳
清晨,库迪咖啡的第一缕香气准时弥漫在城市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及心血管疾病发
在当前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烘焙行业虽展现出
面对家电行业的深度调整与结构
2025年11月15日—16日,由联合国
2025年11月17日,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持续引发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