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大眼音乐节“的超燃现场,快克
近期,国内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再度上冲,突破10万元/吨关口。作为锂电产业链金融属性最强的品种之一,价格反弹速度之快、资金情绪之热烈,使不少投资者产生“牛市卷土重来”的错觉。然而,多名产业链企业、机构研究员和期货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这一轮上涨背后,期货盘的强烈预期,与产业链的真实运行状态之间,正在形成显著温差。
笔者综合多方信息发现,需求温和修复而非爆发、供给在悄然回流、产业链利用率偏低、期现结构偏离、资金集中度升高——这些被情绪掩盖的事实,正在构成行情的潜在风险点。本文试图在热闹的价格走势背后,呈现出更冷静的逻辑。
“需求很好”是真相,还是叙事?
市场当前对锂价最核心的多头逻辑是“需求强劲反弹”,这成为过去一个月市场情绪升温的主要背景。确实,宏观数据给出了乐观的外壳,2024年我国锂电池产量同比增长24%,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3%,新型储能装机同比增长接近50%。
但当向动力电池厂和材料企业询问订单实际情况时,得到的却是另一幅图景。南某头部电池厂人士表示,排产在恢复,但不是爆发,是补前期缺口。以及某上市电池企业高管称“明年1月不少车企订单出现断崖式下滑。”产业链人士普遍认为,当前需求属于“温和修复”,而非“强劲扩张”。
与2021–2022年的指数级增长相比,当前的增速已经明显降档。市场上“需求反转”的热情叙事,并未完全体现在排产与新增订单中。换句话说“需求大好”更像一种叙事,而非产业端的共识。
被忽视的事实 供给正在悄然回流
如果说需求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那么供给端的变化则更为清晰,甚至带有周期规律的必然性。随着价格重新回到7万元上方,部分此前停产或缩减产能的企业已重新恢复利润空间,国内盐湖企业提升出货节奏,海外部分矿山开始重启谈判,前期扩产但尚未完全投产的项目加速推进。
熟悉锂矿投资的人士指出“碳酸锂不是稀缺资源,只是周期性强。只要价格回到盈利线,供给就会回流。”事实也确实如此——过去两年大量矿山、盐湖项目资本开支已完成,只等价格回升即可集中释放产量。更重要的是,补充的成本结构数据揭示出一个关键现实。
低成本产能——价格越高,生产越疯狂
• 南美盐湖巨头(SQM/Albemarle)C1成本:3–5万元/吨
• 澳洲T1级矿山(Greenbushes)折碳酸锂成本:5–6万元/吨
10万元的价格,对这些巨头仍是暴利。
高成本产能(江西锂云母)——价格越高,“僵尸越苏醒”
• 一体化头部成本:6–7万/吨
• 二三线、外购矿石企业:8–11万/吨
这部分产能是中国碳酸锂供给的“边际调节器”。它们在8万以下停产,但在8.5–9万附近已经具备复产动力。也就是说10万的价格,本身就在“激活”高成本产能复产。从供给端看,价格越涨,接下来倾泻出来的供给越多。
期现“温差”扩大 价格跑在现实前面
从盘面看,市场正在出现明显的期现脱节。期货涨幅明显快于现货,主力合约持仓逼近历史高位,基差阶段性转负,期货价格显著领先现货,现货企业普遍报价保守,对高价缺乏信心。
券商分析师直言“期货上涨的速度远超产业恢复速度,这说明推动行情的更多是资金,而不是基本面。”历史经验显示,期货领先现货1–2个月属正常,但当领先幅度过大时,往往意味着预期被透支了,当前的价格水平已经进入敏感区。
产业链利用率仍在修复,而非紧平衡
如果真的进入新周期,上游价格上涨必然伴随全产业链利用率同步提升。然而现实是,行业整体利用率仍在50–60%,多家材料厂、电池厂仍处“去库存”阶段,排产上升更多来自补缺,而非终端需求旺盛,新技术(高锰铁锂、磷酸铁锰、钠电)在压缩部分需求。
行业研究员指出“看到利用率70–80%我才会相信产业真的热了。”现在的利用率水平,与“紧平衡”完全不匹配。锂盐此轮上涨,更像是“深跌后的修复”,或者是资金基于技术路线变动进行的“预风险套利”。
政策与技术趋势 长期不支持高锂价
影响碳酸锂长期价格的,除了周期,还包括政策导向与技术竞争。政策的关键词是降本,而不是抬价。工信部最新规范条件强调“降本增效”“抑制无序扩张”政策不会阻止短期波动,但绝不会允许材料端维持极端利润。
技术路线多元化,钠离子是现实威胁,不是未来故事,这是当前市场定价中被严重低估的风险。钠电池已进入量产 + 上车 + 大储能应用阶段。CATL第一代钠电池已量产并给奇瑞iCAR03供货,雅迪等两轮车巨头已推出钠电池车型,多个大型储能项目使用钠电池。
钠电并不是完全替代锂电,而是在成本敏感领域(A00/A0级车、两轮车、储能)实现快速渗透,这三个领域占据碳酸锂需求的30–40%。因此,钠电池构成了一个长期的“价格天花板”只要锂盐价格过高,下游就会切换钠电。这意味着碳酸锂不再具备过去的绝对垄断地位,高锂价不可持续,下游会用脚投票。
资金集中度升高 拥挤交易的苗头出现
盘面数据显示,部分席位持仓飙升,多头资金集中度上升,杠杆使用率提高。交易员评价“盘面是热的,但热的是资金,不是产业”。
当资金高度集中时,行情反转会更快,平仓踩踏会更猛烈,波动会进一步放大。这种现象在2022年行情尾声也曾出现。
结语:在“热”的背后 看见“冷”的力量
碳酸锂价格的反弹,并非毫无逻辑。需求在修复、政策托底、企业排产回升。然而,这些因素支撑的是合理价值修复,而不是支撑一场“全面牛市反转”。而供给回流、技术替代、期现脱节、利用率偏低等因素,则在悄悄为价格设定天花板。价格反弹≠逻辑重构,资金热闹≠新周期开启。
一位资深锂价研究人士的话,具有警示意义“周期不会因为期货盘热闹就提前反转,也不会因为情绪强烈就推着产业往前走,最终价格一定回到基本面。”在情绪持续升温的当下,市场真正需要的,是观察“冷”的力量。上涨,不等于无风险;热闹,不等于新周期。
附录:结构性风险的核心推论总结
供给:10万 = 高成本产能复产开关被按下
• 8万停产,8.5–9万复产是边际供给规律
• 巨头成本低到“无视行情”,高价下反而会全速扩产
• 当前价格本身就会诱发供给倾泻
需求:钠电全面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
• A00/A0级车、两轮车、储能三大领域极度“价格敏感”
• 这部分需求占锂总需求池30–40%
• 碳酸锂的长期天花板被永久性降低
市场结构:资金集中 + 期现背离 + 利用率偏低 = 不稳定状态
结论非常清晰,当前碳酸锂行情更像“修复 + 情绪”,而不是“反转 + 周期”。如继续上涨,行情面临的不是“加速上涨”,而是高供给 + 高替代 + 高杠杆共振造成的“反向崩盘”风险。
在”2025大眼音乐节“的超燃现场,快克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曹建崔迪)今(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早已融
当年轻人远离大城市的“人从众”,昆山巴城
&n
11月13日,南京兴化商会一行领导走访了
在假发定制这一高度依赖技术与经验的领域,
高效润滑,静音节能,让您的爱车焕发新生机
(本报讯)为丰富平台精品品类,为消费者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