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革故鼎新,展现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的魅力,“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首展在重庆举行

栏目:行业   作者:聂荌    发布时间:2024-09-29 09:34   阅读量:8035   会员投稿


2024年9月26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千年文脉·生生之美——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在三峡博物馆开幕。展览由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美术学院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共同策划主办,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重庆日报文旅副刊部承办,将在重庆和上海两地巡展。

重庆首站遵循“人与长江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结合生生美学的叙事,围绕“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智慧,形成与手工艺相关“个体-风物-空间-群体”知识体系。展览从“源:万象创生”“流:互融共生”“汇:巧力新生”三个版块展现长江流域恢宏、鲜活的民间工艺文化,通过以文物和民艺数据图谱展示文化根脉传承之“源”,以民间手工艺的生态智慧彰显区域文化交流互动和多元发展之“流”,以六种协同创新设计模式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之“汇”,探讨长江流域设计深度参与民间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路径,阐释长江文化的包容力与当代性,彰显长江对中华工艺文明,乃至世界工艺文明的杰出贡献,共计展品200余件。

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主协办单位领导、策展团队和媒体记者出席了开幕仪式。开幕式由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谢亚平主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纪委书记冉龙梅书记、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韦嘉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彭兆荣教授、参展艺术家代表林文洁先后致辞讲话,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阳奎兴书记宣布开幕。

冉龙梅书记在致辞中谈到:“此次展览是三峡博物馆在遵循‘展示三峡文化、传承长江文明’展陈叙事主线背景下,与四川美术学院开展合作的策展实践。展览不仅展现自古以来长江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而且突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文化,彰显出长江母亲河一脉相承、创新发展的突出特质。”

韦嘉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四川美术学院作为坐落于长江之滨、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美术院校,始终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不断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四川美术学院将会继续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创新设计助力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长江文明新繁荣,助力重庆奋力打造‘承千年文脉、铸人文精神、树时代新风、强创新品质’的文化强市。”

彭兆荣教授强调了长江文明在世界文脉中的地位,他提到“生生之美”的“生”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生态,二是生命,守护长江的生态与生命,留住丰硕的文化遗产,方能让中华文明传承下去。

林文洁老师讲话中谈到:“艺术家着眼于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化的路径探索,一方面是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深入研究和传承传统技艺,保持对传统材料、工艺、风格的尊重;另一方面是以开放的精神包容着材料与技艺的创新以及主题与内涵的多元,积极与现代空间相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彰显出生生之美。”

谢亚平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本次展览是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服务国家战略和融入经济发展大局一次大胆尝试。展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首次通过馆校合作,整合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推进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展览将于2024年12月15日展出结束,展览期间将举办一系列学术、公教等活动。


展览概况

1.展览名称:千年文脉·生生之美——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

2.展览时间:2024年9月26日-12月15日

3.展览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二楼临展厅B

4.组织机构:

展览资助:国家艺术基金

主办单位: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承办单位: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重庆日报文旅副刊部

合作单位: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展览亮点

1.这次展览是第一次将文物、手工艺人、设计作品和当代艺术完全融合,通过探讨设计深度参与民间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路径,充分阐释长江文化的包容力当代性


2.以民间手工艺为研究视角,以手工艺材料和作品为媒介载体,以传统与创新为对话场域,是第一个全流域梳理与呈现长江工艺文明的学术型展览


3.“民艺长江——长江流域代表性手工艺数据库”的首次亮相。策展团队花费了三年时间打造,包括民艺地图、民艺图谱和生活日用三个版块,对长江流域传统民间工艺456项个案进行全新的演绎。


4.体现馆校合作、服务国家战略和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展览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充分利用长江资源禀赋,整合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推进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行业自觉,也是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合作的成功案例。


5.此次展览作为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024年长江文明论坛的后续系列活动之一,紧密围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宗旨,遵循“人与长江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多维度展现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的新主体、新工艺、新理念。


内容结构

展览由三个部分构成:“源:万象创生”“流:互融共生”“汇:巧力新生”,各部分内容阐释如下:

一、源:万象创生

源,水之始也。

悠悠长江,横贯东西,奔腾万古,蜿蜒6300多千米,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泱泱中华的文明之源,在早期文明曙光之后,迎来了空前大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巴蜀、楚、吴越等区域文化的百花齐放,至秦汉大一统时期的快速发展与航线全线贯通,到隋唐以后沿干支流贯通南北,联通陆海,水运空前繁荣, 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所经之处,生命随之而生,自然生物繁衍生息,当长江两岸的人民将精神情感寄托于物,民间手工艺伴随艺术悄然诞生,它脱胎于现实世界,受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航运发展和生活风俗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发挥想象、体现智慧,化生出漆、陶、纸、竹和染织绣等民间手工艺样式,并借由此表达真挚美好的情感、寄予生活的信念,以及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长江文化便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厚植于人们内心,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二、流:互融共生

流,水行也。

观长江之水,自西向东,它将巴蜀之灵动、荆楚之深邃、吴越之秀美融为一体,滋养了无数华夏儿女。

长江流域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民问手工艺,并逐渐形成了在材料工艺、器物造型、图案寓意等方面的观念共识。《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便浓缩了古人对手工艺至高境界的理解。

秉持“道法自然”的造物智慧,巧妙地运用本上材料“因材施艺”,为日常生活“制器尚用”,寄美好愿望在“趋利避害”的吉祥图案中,将自然之馈赠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与美学兼具的器物。千百年来,长江各文化区工艺思想文化、材料技艺深度交融,以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三、汇:巧力新生

汇,巧妙融新机。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长江流域历史悠久的工艺文化生态系统,为当代设计带来多样的文化滋养。民艺人、传承人和设计师主体互相激发,传统造物智慧与当代设计思想相互碰撞,其创新思维潜藏于材料、技术和媒介的转移的过程中。

造物者打破手工艺秩序固有的界限,将设计需求重新置入一种新的生活框架中,激发创意主体的实验性探索。法无定式,手工艺创新逻辑背后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方法,而是在一种更为开放、多元、巧妙和不断变化的尝试中进行实践,并激发出新时代工艺文化的创造力,探索具有中国当代审美精神和艺术语言的新工艺文化。

生生之美,亦解为中国哲学里蕴含的无限生机与生命力,汇聚生命之创造、生活之趣味、生态之和谐。重返“日常经验”,回到生活本真,既有民艺二代对家庭传承的迭代,也有艺术家对民艺的实验,还有设计师对材料的重构。不同创意主体跨界共生,促成多元观念下民间智慧的当代蜕变。


推荐展品


《“鞍”椅》

融设计图书馆

材料:欧洲橡木、尼龙绳、不锈钢

2020年


《雕银丝光晕彩双凤旋转攒盒》

尹利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都漆艺国家级传承人)

材料:木胎、大漆、银、螺钿、锡片

2004年


《一带一路繁花似锦:竞芳华》

杨德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蜀绣省级传承人)

工艺:蜀绣

2020年

王新福(四川美术学院)提供画稿


《米器》

王克震(南京艺术学院)

材料:银

2014年


《青蓝意蕴》

吴灵姝(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省级传承人)

工艺:南通蓝银花布印染技艺

2021年


《“南通门神”板鹞风筝》

郭承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鹞风筝传承人)、郭嘉

材料:布、葫芦、竹

2020年


《纸间山河-峦》

巫其(四川美术学院)

材料:纸浆、藤、棉线

2024年


《水影》

范易(四川美术学院)

材料:玻璃

2019年


《协和万邦》

梁雪芳(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盛梦菲

工艺:苏绣

材料:蚕丝

2016-2021年


《云中之城》银编錾刻配饰系列

程诗仪、李文彬(手工艺人)

材料:银

2021年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