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边陲遗卷:明末中卫秀才赵文魁的湮没传影》

栏目:行业   作者:北门可    发布时间:2024-12-16 14:58   阅读量:19861   会员投稿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秋,黄河北岸的中卫城下,秋风掠过沙坡头的芦苇荡。此时的中卫,尚称“中卫卫”,乃明廷在西北边陲设立的军事卫所重镇,坐拥黄河支流的灌溉之利,又兼有对抗漠北游牧势力的军事使命。此地自洪武年间设卫筑城以来,已逾二百余载,城垣夯土坚实,市肆民居依照内外两重城墙规整分布,官署、书院、关厢、屯田分而有序。农耕与军屯交织,儒学与武备并重,虽地处偏远,却凭借驿路、黄河与大漠的交汇而渐成一方小小的人文中心。

在这历史背景之中,有一位本地出身的秀才名为赵文魁。其家族世代居于中卫卫城东南隅的三合院中,院中有一棵明嘉靖间从中原移植来的老槐树。赵氏为本地小户士绅,祖上并非豪富,但家学深厚。曾祖赵弘中为正德年间随军经略官的记录抄写吏,经常为驻防将领校正军备文牍,并在与兵部往来文书中得以接触儒家经典。至嘉靖、隆庆之世,赵家已稍有书香门第之气。到了万历年间,赵文魁之父赵懋,以父荫为屯田账房小吏,虽无显职,却为人谨慎,熟稔典章。其母出自本卫一户小商贾之家,擅理家务,精打细算,颇能持家,使得赵家虽不算大族,但足以供子嗣从容读书。

赵文魁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出生,他年幼时,正值中卫卫学堂扩建,卫所守备与本地县学加大对少年俊彦的选拔力度,以期从边塞之地也能出寒门才子。赵文魁少时随一位延请自关中来此讲学的老儒生习字读经。此老儒生姓鲁,是陕西同州府人氏,曾在陕西乡试中落第,于边关奔走多年,最后落户中卫授徒。赵文魁在鲁师督课下,熟读《四书》《五经》,对《春秋》与《资治通鉴》颇有心得。他尤爱史籍,常在黄昏时分于院内老槐树下持残卷细读,极少与同伴嬉戏。

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秋,赵文魁年方弱冠,即赴中卫附设的童生试考场,初试便文章清正端严,理路井然,从容应对经义杂问,获得本卫训导大加赞赏。次年,他又通过州县试,最终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登上秀才名录,成为中卫卫近十年来少有入列士子之人。虽此时他尚为秀才,而非举人乃至进士,但在边地已属极高荣耀。这不仅是个人的学术成就,更是整个中卫卫学术环境的折射——在军事屯垦与商贾往来之外,文教之脉也在悄然滋长。

赵文魁之秀才身份,使其获得定期领受朝廷颁布经籍、减免徭役以及参与地方文化事务的便利。他虽无科举更上一层的显赫功名,却被地方缙绅与官署视为可期后进。其后数年间,他曾受中卫卫当地守备与县学教谕委托,协助整理本地屯垦田亩册,撰写中卫卫地方志草稿的部分章节。他在书中对当地风土人情、黄河水利与边塞军屯制度之沿革皆有清晰记述,字里行间不乏对民生艰难的关怀和对吏治清明的期许。他的文字材料后来汇入天启、崇祯年间的《宁夏卫所志》手稿之中,为后人了解中卫的早期城垣格局、边疆政策与屯田制度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见证。

虽然赵文魁终其一生未曾远赴京师,应乡试、会试、殿试以求更高功名,但他在地方上的学识地位却已稳固。其母亲在他入选秀才后数年辞世,临终前嘱咐他务必清白自持,不求高官厚禄,但当为本地教化贡献微力。他谨记母训,于崇祯初年(约公元1628年前后)在东城小巷开设一间私塾,免费教授贫家子弟识字。他的学生中有后来在顺治年间入选童生试的后进,也有在康熙初年为地方编撰气象、农桑手册之人。

他这一生并无惊天动地之事迹,也无史官专门立传。然而,他在边陲小城中体现的却是明末士人群体的一个缩影:生于边地而不失儒学正统,立足卫所而兼顾地方文化延续。他的几篇残稿、抄录的经义题解和对中卫屯田、商旅市集的具体描述,在此后数十年间,被本地书院的教习反复翻检、传抄。他的姓名“赵文魁”以及他曾置身其中的时代背景,不为四方显贵大书特书,却被当地口耳相传——这也赋予中卫这个边陲古城在明清历史变迁中一抹独特而可靠的人文记忆。

时至今日,中卫旧城格局屡经更迭,但黄河依然滔滔。后世研究地方文献者,常在零散残卷中见“文魁秀才”字样,旁及注释提及其曾参与地方文书整理。虽无正史大篇幅记录,但此人事迹已不因岁月湮灭而彻底失传。他的存在,即为宁夏中卫在明末时代严谨可信的人文投影。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