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从理论到实践,商汇杰如何重塑民间金融生态

栏目:行业   作者:冯亭    发布时间:2025-02-20 10:41   阅读量:7780   会员投稿

中国民间金融长期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方面,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却屡屡碰壁,65%的企业依赖传统银行贷款,仅有6%通过民间借贷解决资金问题;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活动因监管缺位、风险频发而饱受争议。

在此背景下,商汇杰创立的壹浩添民间金融团队,试图以“普惠金融”为支点,撬动民间金融生态的理性重构。这位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洞察的金融从业者,正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变革路径。

学术筑基:从理论批判到普惠启蒙

商汇杰的学术背景为其奠定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攻读金融学硕士期间,他聚焦于民间金融与普惠金融研究,他认为:大型金融机构倾向于服务高净值客户,而小微企业与低收入群体长期被边缘化。这一批判性观点,与《中国商论》期刊揭示的“抵押物缺乏导致融资难”现状高度契合。

他的研究并未止步于批判。通过参与合作多个项目,他认为“金融包容性”应成为民间金融的核心价值,主张通过技术赋能与流程优化降低服务成本。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壹浩添商业模式的雏形。


实战淬炼:高盛经验的本土化嫁接

在高盛担任金融分析师的经历,让商汇杰亲历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精密运作与风险管理体系。然而,他很快意识到,华尔街的“大数法则”在中国民间金融市场水土不服——小微企业的非标准化需求、区域经济差异、信用数据缺失等问题,无法简单套用国际投行的模型。

回国后,他主导多个民间金融项目,选择了一条“折中路线”:将高盛的风险定价逻辑与本土化的风控手段结合。例如,在某小微企业信贷项目中,他引入供应链金融理念,通过核心企业担保破解抵押物不足难题。这种“国际经验本土化改造”的策略,为其后来的创业积累了关键方法论。


创业实践:普惠金融的务实探索

2019年创立的壹浩添团队,是商汇杰理念落地的载体。团队聚焦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通过简化审批流程、缩短放款周期提升服务效率。这一策略与央行提出的“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方向一致,但在执行层面更强调灵活性。

与此同时,商汇杰将高盛的风险管理框架与本土经验结合,建立了一套动态信用评估体系。这一做法与《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报告》中倡导的“多维数据风控”不谋而合。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壹浩添主动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并通过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规避法律风险。这种“持牌机构+民间团队”的混合模式,既保留了民间金融的灵活性,又部分解决了合规性难题。


启示:民间金融的转型样本

商汇杰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三点启示:

①理论指导的务实性:学术研究需与市场真实需求结合,避免陷入“模型完美,落地失效”的陷阱;

②合规创新的必要性:在监管框架内寻找创新空间;

③社会价值的再定义:民间金融不应仅是“高利贷”代名词,而应成为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有机补充。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探索与浙江“民间融资规范试点”、广东“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等政策形成区域呼应,暗示中国民间金融可能走向差异化发展道路。


未来: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商汇杰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民间金融转型的深层命题:如何在效率与安全、创新与合规、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他的实践证明了理论指导的价值,也暴露出单个企业改变行业生态的局限性。正如:“我们不是颠覆者,而是修补匠——在现有体系缺失处填补缝隙。”这种务实态度,或许正是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的必由之路。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