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亚洲脉搏与纽约剪影——声音设计师迟天宇的亚裔题材短片后期手记

栏目:行业   作者:公孙喜    发布时间:2025-05-03 20:38   阅读量:12235   会员投稿

过去三年,常驻纽约的声音设计师迟天宇(Jeremy Tianyu Chi),用数部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持续描绘当代亚裔的情感与处境:有透过鱼缸默默对望的姐妹,有独守教堂的华裔牧师;有人在自媒体镜头前反复扮演笑话,也有人靠海浪声缝补失语的哀伤。他用剪辑掌控节奏,再以声音布置呼吸,让“漂泊与归属”悄然浮现于静默之间。

《BlubBlub》 当鱼缸成为避风港

短片《Blub Blub》改编自导演的童年记忆:年幼的妹妹将鱼缸扣在头上,试图隔绝外界的喧嚣。影片围绕成人与儿童视角的错位与交织展开。作为后期声音指导,迟天宇决定让“静”成为主角——他几乎抽离所有环境音,营造一种近乎真空的空间感,以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

该片斩获纽约国际电影奖大陪审团奖、洛杉矶独立短片奖最佳儿童短片,以及 Top Shorts 最佳叙事片等多个奖项。迟天宇认为,片子的打动之处不仅在于团队的用心,更在于它穿透年龄壁垒的情感力量——“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从镜头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MissingVerses》 信仰的回声与存在的困境

相较于《Blub Blub》的亲密家庭视角,《Missing Verses》更像是一幅精神荒原的素描。故事聚焦旅居异国的赵牧师,他收留了一对逃难的父子,却不断质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影片借用《约伯记》的意象,探讨“无回应的苦难”。

迟天宇在片中担任拟音师。为了贴合牧师孤独而动摇的信仰,他在拟音室里复刻出一座“破旧教堂”——老式录音机的走带声、铁皮柜门的金属回响、木椅被拖动时的吱呀声,交织着微弱的混响,最终构建出一种“话语一出口就被空间折返”的音墙。该片入围罗德岛国际电影节半决赛,并登上戛纳短片角。

《I,Chinese》 网络标签与身份焦虑

影片灵感来自一群华裔 YouTuber:他们在镜头前用浮夸口音和刻板桥段搏流量,也在镜头后默默崩溃。迟天宇独立完成了本片拟音的录制与剪辑。在一场压轴的家庭聚餐戏中,他放大了餐具碰撞、鞋底摩擦与身体接触的细节,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影片上线 Omeleto 后观看量破万,并获得美国导演工会学生奖评审团奖。

《YouWereHerewithMe》 海浪、钢琴与隐秘哀歌

这部荣获纽约电影奖最佳短片的作品讲述了一位移民母亲独自前往海边,回忆女儿去世那天的片段的故事。在多年未见的老友面前,她仍选择隐瞒这一事实。迟天宇作为本片后期监制,亲自完成了拟音录制与混音。他以海水底噪、含混的呼吸与模糊的对白交织,再用高音区的钢琴旋律轻轻铺陈情绪——像潮水一般起伏又悄然退去。剪辑采取倒叙结构,观众跟随母亲记忆浮沉,在真相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所有海浪声瞬间抽空,只留下一声延绵的钢琴残音,凝住无声的哀伤。

YWHWM.jpg

《TheElbow》 肢体与告别

这是迟天宇早期的声音设计作品,讲述一位旅居海外、追梦摄影的女孩梦见为多年未见的母亲拍照,醒来却得知母亲离世的消息。影片情绪大多建立在剪辑与拟音之上:非线性剪辑交错梦境与现实;拟音方面,他用皮肤摩擦、衣料摩挲与关节轻响,搭建出“身体记忆”的声场,融合胶片相机特有的机械质感,将那份苦涩却温柔的怀念娓娓道来。

结语

从鱼缸里的静谧,到城市喧嚣中的低语,迟天宇的作品始终关注个体在文化夹缝中的回响。他用剪辑丈量时间,用声音划分空间,让观众在沉默与低语之间,思考“漂泊”与“归属”。随着新作 Ice  Cream, Ice Queen 正在进行最后的后期混音,这位“双栖后期人”仍在用轨道与声波,雕刻属于亚裔社群的情感地图。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