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从制造到智造——蔡高旭如何重塑中国家居制造的技术路径

栏目:行业   作者:司马错    发布时间:2025-05-12 09:26   阅读量:14340   会员投稿

在全球制造业转型提速的背景下,一位来自中国广西的制造业代表人物因其卓越贡献获得国际认可。广西桂林华海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高旭,凭借其在数字化制造体系建设、技术成果转化及标准化推动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曾荣获“全球创新贡献奖——2024工业制造领域杰出数字化创新人物”称号。这项荣誉既是对他个人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一个传统产业转型路径的集中注解。

当行业普遍将衣架、竹木制品归为“低附加值、低技术门槛”的制造品类时,蔡高旭却从底层结构入手,重塑了整个企业的制造逻辑。从原料端流程优化到终端产品设计,他推进的技术路径打破了传统工艺对人工作业与经验判断的高度依赖,用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式重塑了企业的效率与稳定性。

这一进程的核心在于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蔡高旭推动建设多条自动化与模块化集成的生产线,实现不同类别衣架在柔性生产条件下的高效切换。模块化结构的引入,不仅缩短了换线时间,也优化了能源与材料的使用效率。更关键的是,这些系统背后并非单纯引进设备,而是建立在本地化场景与需求分析基础上的自主集成创新。

技术的深化也体现在标准构建的参与。在蔡高旭的统筹下,华海家居参与起草了国家标准《木线条》(GB/T 20446-2022)与行业标准《木质林产品抽样规范》(LY/T 3421-2024)等多项标准,提出了关于分类方法、工艺参数与检验流程的技术建议。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也促使中国在国际木制品贸易中的规范性地位进一步确立。

标准是行业的地基,但落地则需要持续的技术突破作为支撑。在广西相关科研机构支持下,蔡高旭主导公司完成“桉树实木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桉木材质不稳定、易开裂等问题,开发了稳定性更强的衣架产品系列。这些产品不仅符合高端市场需求,还大幅度降低了加工损耗,助推公司出口结构优化,并实现实际营收提升。

技术成果的保护与转化同样是蔡高旭工作的重点。他领导团队申请了多项与制造设备及再利用工艺相关的专利,包括“一种竹木衣架生产尾料再利用的方法”“一种木衣架抛光设备”等,部分专利技术已完成产线转化并投入使用。该类发明大幅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并提高了产能稳定性,是华海家居由“制造”迈向“智造”的关键抓手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蔡高旭提出的“尾料再利用”理念,不仅体现了对生产成本的精准控制,也呼应了当前国家在“双碳”背景下对绿色制造的政策导向。根据企业测算,该技术实施后年均可节省约15%的原材料投入,同时减少了废料处理成本,成为地方制造企业实现资源闭环管理的重要实践样本。

这类变革并不总是显性、炫目的,但它却构成了产业结构优化中最具实效的底层力量。蔡高旭本人鲜少在公众场合高调发声,但他推动的生产逻辑、工艺系统和产业话语构建,正在悄然影响更多中小制造企业的转型方向。在业内,他被视为一种“系统性创新”的代表人物,即通过技术手段与组织管理双向联动,撬动企业与产业的全局性升级。

如今的华海家居,已不仅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家居用品制造企业。它逐渐成为绿色制造、流程工程、材料再利用等多个方向的行业样板。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一位对生产底层逻辑持续思考、并身体力行推动实践的企业掌舵人。

未来,制造业仍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蔡高旭的探索告诉我们,真正推动产业跃升的,不是某一项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一个个被整合起来、深刻融入生产全过程的系统性创新。(记者:周思婕)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