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品牌与商业》行业观察:如何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栏目:行业   作者:白乙丙    发布时间:2025-05-13 11:41   阅读量:15948   会员投稿

中国品牌要走向世界,为何讲好故事比砸钱营销更重要?当文化鸿沟横亘眼前,企业如何让“中国叙事”被全球听懂?从内部共识到外部生态,中国企业出海需跨过哪几道隐形门槛?AI、大数据工具遍地开花,技术真能替代本土化的人性洞察吗?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正加速走向世界。但如何跨越文化鸿沟,让海外市场真正理解并认可中国品牌的故事,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近日在《品牌与商业》主办的“中国品牌出海——怎样让老外听懂我们的故事”直播活动中,北京弘玥佳腾传媒CEO岳慧、ICR资深副总裁吴磊及居外网中国区公关总监许光明做客直播间,围绕中国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策略展开深度对话,从需求洞察、文化适配、技术应用等多维度提供了实战经验与建议。

从中国叙事到国际叙事:讲好赢得人心的品牌故事

“我们一直致力于帮助企业打造‘赢得人心的品牌’。这意味着无论企业出海到哪个国家或地区,都要在当地市场赢得人心。”岳慧开宗明义,“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就是挖掘目标国家或地区潜在消费者及利益相关方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显而易见,也可能隐藏较深,需要我们深入调研挖掘,而非简单复制国内经验。”

岳慧以美国户外用品零售机构REI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情感共鸣实现品牌突围。“在北美黑色星期五期间,REI的CEO把办公桌搬到深山里,鼓励大家不要忙着购物,而要去户外享受大自然。黑五当天REI关闭了网店和线下门店,虽然当天没有销售额,但这份情怀深深打动了消费者,黑五之后REI销量非常火爆。这就是一个采用反向营销手法赢得人心的典型案例。”

此外岳慧认为,跨文化的内部沟通及培训非常重要。中国企业高管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常因“自说自话”导致传播效果打折。“欧洲媒体往往仅选取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而非企业预设的‘宣传点’。”为此,她建议企业应与专业机构合作,通过模拟采访等手段,帮助管理层熟悉和理解国际媒体传播规则,降低预期落差。

跨越双重挑战:内部协调与生态差异

吴磊从内部管理和国际传播生态两个层面剖析了企业出海的痛点。他提到,许多企业因内部沟通协调不充分,导致与外部合作机构反复修改方案,既浪费资源又损害信誉。“某中国企业计划投入巨资在欧美市场开展品牌活动,但由于内部未与决策层就预算、目标等形成共识,结果导致方案多次修改,耽误了项目进度。”

在国际传播层面,吴磊认为由于国内外传播生态差异巨大,因此不能照搬中国国内的传播方式。“部分中国企业因各种因素,尤其是贸易战的影响,在出海传播时过于谨慎、低调。但对于要在国外上市的企业来说,国外投资者和受众希望更多地了解公司、听到公司的声音。这就需要企业采取恰当的策略,适度发声。”

吴磊建议,企业需构建国际媒体基础设施,筛选高影响力媒体,并针对外媒特点设计故事框架。“外媒的独立性强,企业无法控制报道内容,但可以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影响其叙事。”吴磊同样认为,企业发言人的培训至关重要,“需让企业高管理解外媒的提问逻辑,学会用符合国际受众思维的方式传递信息”。

因地制宜:数据驱动与文化适配

许光明以居外网的实践经验为例,阐释了海外市场本地化传播的核心逻辑。居外网通过挖掘东南亚楼市数据,定期发布分析报告,成为当地媒体信赖的信息源。

“楼市波动本身就是新闻。”许光明提到,当泰国因贸易战吸引外资企业入驻时,居外网迅速分析其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并将报告推送给媒体,获得高频曝光。“数据是吸引媒体的敲门砖,企业需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媒体需要的新闻素材。”他建议即使是中小企业,也可通过整理销售趋势、消费者偏好等行业数据吸引媒体关注,逐步建立起意见领袖的地位。

针对如何适应不同区域文化差异的问题,许光明分享了麦当劳的案例:“不同国家麦当劳的宣传单有显著差异,即使都使用英文印刷,其所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它会根据当地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最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设计。比如在越南就使用当地特别受欢迎的三角梅红色。这其实并不难做到,关键在于要依靠当地团队,倾听当地人的声音。”

技术赋能:AI与工具的高效应用

在技术层面,嘉宾们均对AI与数据工具的巨大潜力给予高度评价,但也提醒需警惕技术的局限性。岳慧提到,AI在舆情监测和小语种内容生成中作用显著,但需警惕语料库不足和文化接受度问题。“例如在马来语国家,若语料库建设不完善,AI生成的文案可能词不达意。”她建议企业与当地大学或数据机构合作,补充语料库资源,并结合人工审核确保准确性。

许光明推荐了Meltwater等媒体监测工具,可实时追踪全球报道,帮助企业快速响应舆情。对于中小企业,他特别建议利用AI降低传播门槛:“AI翻译工具已能产出高质量内容,结合自动化发稿平台,企业可高效提升海外曝光。”

许光明提到一家在印尼经营电商配件的中国企业,通过AI工具每日自动生成并发布英文新闻稿,内容涵盖订单增长、产品创新等动态。尽管初期投入有限,但长期积累的搜索引擎曝光使其逐渐被当地合作伙伴和消费者认可。“AI让中小企业也能以极低成本实现‘持续发声’。”

品牌出海的未来文化跨越与文化共鸣

“在小红书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渴望被国外的人理解和认可。中国人希望与外国人自然地交流接触,外国人也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企业想要让外国人理解自己的故事、认可自己的品牌,关键在于找到彼此的共同点,不要过分强调差异。”谈及中国品牌出海的未来趋势,吴磊认为要寻找“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共鸣点,才能实现文化跨越。

除了要学会从中国叙事到国际叙事的转变,岳慧同样强调“入乡随俗”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市场营销还是公关活动中,我们都要充分考量当地媒体的习惯和市场特点,依据这些来开展工作。而且我始终坚信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如果没有相关经验,很容易踩坑。”岳慧这样表示。

“如今中国企业出海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关于出海传播的讨论却并不多。我猜测大家还是觉得先把生意做起来更重要,这我能理解,但也感到有些遗憾。对于那些出海七八年、已经在海外立足的企业来说,海外传播其实已经变得非常关键。”许光明认为,“而且企业的海外传播一定要充分发挥当地团队的作用,只靠中国总部远程支持肯定是不行的,很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当下,中国品牌出海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全球化浪潮中,品牌传播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是一场关于尊重的对话。当中国企业不再急于证明“我是谁”,而是专注于回答“我能为你创造什么价值”,跨文化的共鸣便自然生长。中国品牌出海的征途,既是商业实力的较量,更是文化智慧的碰撞。唯有放下“自我表达”的执念,以谦逊之心倾听市场,以专业之力适配文化,以技术之巧突破边界,才能真正让世界听懂中国品牌的故事。

在中美贸易战跌宕起伏、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变局下,中国不断深化与东盟战略合作,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盟国家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战略避险走廊”。为支持中国企业利用中国-东盟政策红利,实现产业链资源直通对接,2025年6月9日-6月13日,由金旗品牌研究院组织的商链全球项目将落地马来西亚,组织走访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马中商务理事会、华为、Shopee、极兔、Farm Fresh等机构与企业,通过企业走访+落地辅导培训+资源对接+咨询指导等支持,为企业提供半陪跑式出海辅导,对接所需资源及渠道,落实出海规划。

关于《品牌与商业》:

《品牌与商业》(17bnb.com)成立于2004年,是金旗品牌研究院旗下专注品牌价值驱动商业增长的专业媒体,发掘具有商业价值的品牌案例,对话具有品牌思维的商业人物,理清品牌价值驱动商业增长的底层逻辑,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与思考。

关于金旗品牌研究院:

金旗品牌研究院是设立于香港的品牌研究智库,利用香港文化交流枢纽优势,立足香港,链接全球政产学研资源,专注于文化及社会价值议题研究,通过构建“战略智库-文化解码-价值重构”三维赋能体系,为企业提供“文化合规-价值共振-生态共生”的品牌战略护航,以品牌张力赋能企业商业价值跃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