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破茧成蝶:中国青年财经作家黄思雨的成长与理想主义者的光芒

栏目:行业   作者:郑袖    发布时间:2025-05-18 10:17   阅读量:12002   会员投稿

破茧成蝶:中国青年财经作家黄思雨的成长与理想主义者的光芒

中国青年财经作家、非营利组织青少年教育委员会副执行长黄思雨在2018年首次发布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案例研究》期刊,在黄思雨的成长环境中,她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过分的质疑,但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突破自我,以中国青年财经作家的身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

高压童年:被父母“安排”的少女与文学艺术的救赎

1998年出生的黄思雨,童年被父母的期待填满。每周的课表上,舞蹈、奥数、游泳、剑桥英语和画画交替轮转,她被严格规划的童年里没有电子游戏的喧嚣,家里仅有的娱乐是一台循环播放的《猫和老鼠》DVD光碟。“小时候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在玩,而我却这么忙?”父母的严苛教育理念在黄思雨心中埋下矛盾的种子,父亲希望她成为商人或从政,母亲则执着于“全能学霸”的塑造。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中,文学和艺术领域意外成为黄思雨的精神栖息地。对此,她乐观地表示:“因为数理化偏科严重没少挨揍,但人生总是福祸相兮、有得必有失。”2009年在小学期间她第一次参加全国赛事,便意外获得了全国银奖;随后在全国"语文报"杯作文大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美术作品获得全国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此后,她在全国作文、美术比赛中频频获奖,更担任起校园主持人和广播站负责人,在充实的日子中,顶着压力悄然前行。

至暗时刻:经历是一堵厚厚的高墙

初中进入西安高新一中,获得陕西省青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她,因偏科遭到数学老师的长期精神打压,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和厌学症。她回忆道:“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无力和无助,当时父母为我找了许多优秀的老师,每月补习费高达六位数,但效果并不理想,初三时爸爸心疼我,让我休学一年接受心理治疗。”

高中先后转过两次学,从国内高校转到国际学校,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后,独自去陌生的地方上学。然而却在留学时遭到严重的校园暴力和排挤,和同龄人相比她缺乏了很多生活经验和共同话题,而这些不好的经历也在无形中让她建立起一堵厚厚的高墙。她表示:“人多的地方我会感到不舒服,所以也不喜欢扎堆,即渴望合群同时又害怕合群。”由于不太擅长社交,朋友较少,经常容易被误会。

一场意外家庭变故催生的使命感

16岁那年,一场变故彻底改变了她原本的人生轨迹。家中经营的酒店和地产出现很大的漏洞,16岁第一次萌生了学习金融和商科的想法,黄思雨表示:“从我自身而言,我想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坚决抵制校园暴力,同时让更多和我年龄相仿的青少年了解金融,走进金融。”在她看来,金融并不是宏观空泛的东西,而是和我们每个人生活都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从此以后,她一直坚持做相关领域的研究学习,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并多次拿下可持续发展相关证书,希望更多青少年可以了解可持续发展。

“机缘巧合下我加入中国非营利组织并担任青少年金融教育委员会副执行长,看着我们的团队逐渐壮大,从开始的几个人到一群人,看着大家一起有所作为真的非常开心,希望未来可以用微薄之力帮助更多人,这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都无法比拟的,也是我目前为止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

理想主义者的自洽:在艺术与商业间寻找平衡

今年重返校园再度挑战自我,突破新的领域。她说:“三年前我开始对中西方艺术史和国学产生兴趣,不过因为我是商科兼金融背景,不免落俗会习惯将艺术商业化,今年我希望自己可以慢下来,细细感受和领悟人文之美。现在这个阶段还是希望自己多沉淀,多积累,不要浮躁。”

身边人经常评价她是理想主义,不适合活在当下,像奈良美智笔下的小女孩一半天真一半成熟,她表示“其实我不介意大家怎么定义我,不过这个比喻很可爱,我很喜欢,谢谢。”

与遗憾和解:黄思雨谈成长中的得与失

生命的辩证法则,总让理想与遗憾如影随形。谈及遗憾,黄思雨表示:“要细说的话我觉得有三个遗憾吧,一是很容易被误解,经常被完全不认识的人说三道四;二是没谈过校园恋爱,21岁才遇到初恋,至今还很羡慕纯粹的爱情;三是交错朋友,对我造成了很多不可逆且没必要的伤害。”

这些经历淬炼出她独特的人生哲学。她讲到,“现在我对人际关系的筛选近乎严苛,宁可独处也不愿妥协。很多人或许不理解这种转变,但我认为这是成长的遗憾也是涅槃重生的过程,挺好。”

在自我重塑的历程中,最想感恩的人是一路以来遇到的恩师们,她认为“老师是非常有福报的职业,不单单只是授课那么简单,很幸运在清华遇到了人生中最好的老师们,会记一辈子,还有新东方的董宇辉老师,谢谢他的严厉和发自内心地为学生着想,很幸运成为你们的学生,还有我的初恋男友,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保护我。没有他的陪伴和保护,我不会成为乐观主义者,这些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采访的最后,黄思雨说:“22岁开始她对很多事情看得越来越通透,她一直认为大道至简,要学会以利他之心看待问题,不要对立,无论主观也好客观也罢,都不要轻易做伤害别人的行为,人要创造价值而非掠夺价值。对他人付出的爱与宽容可能会带给别人一生的改变,在一次次成长中修正自己的主观与偏见,多向优秀的人学习,以小我之身发大我之光,多做有意义的事,我也在学习中,希望和大家共勉。”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