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林觉敏:双轨并行,以全球化视野重塑家具产业价值链

栏目:行业   作者:田单    发布时间:2025-05-19 10:25   阅读量:16855   会员投稿

在全球化竞争与智能家居浪潮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家具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林觉敏——身兼新加坡PUTISHU INTERNATIONAL PTE.LTD.董事与东莞市嘉蓝智能家居有限公司(Linden)总经理的双重角色,以独特的“双轨战略”推动传统制造与国际供应链的深度融合。近日,本报记者专访这位兼具实战与远见的行业领军者,解读其如何以创新与协作重构产业生态。

从供应链整合者到智能家居破局者

2019年,林觉敏加入PUTISHU INTERNATIONAL,主导国际贸易出口业务。彼时,中国家具出口面临成本攀升与贸易壁垒的双重压力。他敏锐地提出“供应链服务商”定位,通过整合东南亚与国内生产基地,优化跨境物流链路,使公司出口效率提升20%。2022年升任董事后,他进一步推动与中东、欧洲客户的深度绑定,将PUTISHU从传统贸易商转型为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者。

然而,林觉敏的视野不止于此。“单纯依赖代工无法掌握定价权,必须向上游延伸。”2022年底,他接手Linden总经理一职,将国际市场的需求洞察反向导入研发端。短短两年内,Linden的智能家居产品线新增5项专利,其中模块化设计技术更成为中东高端客户HB品牌的“核心卖点”。

“Landmark合作案”:一场全球化协作的范本

2024年10月,林觉敏率团队赴迪拜参加Landmark集团50周年庆典。这场看似寻常的商业活动,背后是他历时11年铺垫的成果。早在PUTISHU时期,他便与Landmark建立合作,而执掌Linden后,他推动双方关系从“供应商”升级为“联合研发伙伴”。

“中东市场偏好奢华风格,但对智能化的接受度超乎预期。”林觉敏回忆,2023年Linden为HB品牌定制了一款融合伊斯兰纹样的智能镜柜,通过嵌入式传感器实现防雾与灯光联动,最终促成单笔订单超200万美元。这一案例也被Landmark纳入其全球采购培训教材。

数字化与物流:破解成本困局的两把钥匙

面对海运成本波动,林觉敏的应对策略极具前瞻性。2024年10月,他与Miriam Building NK公司考察迪拜物流园,筹划设立区域中转仓。“从中国直发中东的物流周期是45天,而本地化仓储可将交付缩短至7天。”这一布局不仅降低运输损耗,更强化了Linden在中东市场的即时响应能力。

与此同时,他力推Linden工厂的数字化改造。2024年2月,广东省家具协会调研时发现,其生产线已实现从订单到排产的全程数据驱动,人工干预减少30%。“这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让数据成为决策依据。”林觉敏强调。

“团队是唯一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尽管技术与国际合作是公开的“王牌”,林觉敏却将团队建设视为底层逻辑。在Linden,他建立“项目制+股权激励”机制,核心骨干可参与海外业务分红。一位跟随他多年的研发总监透露:“林总常说要‘用全球化项目倒逼团队成长’——比如迪拜项目组必须同时理解中东审美和欧盟环保标准。”

这种培养方式成效显著。2023年,Linden海外业务团队从12人扩至40人,其中8人被派驻迪拜、吉隆坡等地,形成一支兼具技术沉淀与文化适应力的“特种部队”。

未来:构建跨区域产业共同体

谈及规划,林觉敏展现出战略家的冷静:“单一企业的力量有限,必须联动上下游。”他正推动PUTISHU与Linden共享供应链数据,并联合东南亚合作伙伴筹建设计联盟,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亚洲研发、中东溢价、全球交付”的闭环。

“家具行业的未来不属于‘工厂’,而属于‘平台’。”林觉敏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他对产业变革最犀利的注解。

此次采访中,林觉敏多次提到“敬畏市场”与“长期主义”。从PUTISHU的供应链优化到Linden的智能突围,他的每一步都紧扣行业痛点,却又跳出了传统路径依赖。这种“双轨并行”的实践,为中国制造企业的全球化提供了新范式。(记者:李静怡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