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在混合现实与文化边界之间——对刘曼姝的一次深度专访

栏目:行业   作者:司马错    发布时间:2025-07-01 10:38   阅读量:5971   会员投稿

“如果观众看见的是表面光影,那我更关心他们在五秒钟后情绪的转变。”采访开始十分钟,刘曼姝终于慢慢合上笔记本,对我说道。她的语调不高,却让人难以忽视每一个词。阳光穿过绿植在桌面洒下斑驳的影子,我们谈的是未来,也谈的是过去。

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到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从线下剧场到虚拟互动,从舞台剧《旧时光》的剧本创作、导演及服装设计,到跨平台AR广告内容的构建者,刘曼姝不断拓展着“多媒体艺术家”这五个字的边界。她不习惯谈“职业成功”,但数据和案例让她在同行间获得了极高的辨识度。尤其是在她完成的“AI绘画商业应用合规指南:版权管理+工作流优化+变现策略”“元宇宙时代营销实战:AR广告设计与虚拟空间搭建技术解析”等原创成果发表之后,她的身份已不仅是创作者,更成为行业方法论的参与者与建构者。

她并不把“技术”看作创作的核心——至少不是孤立的技术。“我真正着迷的是:当一种媒介出现在观众面前,是否有能力成为他们情感与记忆的锚点。”她补充说,技术本身固然重要,但决定意义的,往往是它与人之间的距离、节奏与介入方式。这种经验,也影响了她之后在多个项目中所确立的互动逻辑——观众不再是接收者,而是被内容召唤的参与者。这种理解,也逐渐渗透进她所提出的“文化IP光影化”策略与沉浸式叙事路径设计中。

“你在和谁对话?是算法?还是观众?还是一个看不见的、潜在的文化集体?”面对我的提问,她顿了几秒,没有立即作答。她说,很多时候,项目启动的起点,并不是“要表达什么”,而是“怎么构建一个让人愿意停下来的系统”。这个系统里包含了技术决策,也包括了文化策略,比如“城市文化IP全周期孵化指南:从符号提取到商业变现”中提出的“超级符号提取”与“在地文化诊断”,已经被国内多个文旅投资机构列入数字内容策划模板。

她是系统性思维的坚定信仰者,同时也是一位风格化极强的作者。比如那件代表作《wHat is happEning duRing the covid-19》,一个结合3D雕塑与灯光装置的交互作品,展现了疫情这一宏大叙事之下,那些在疫情期间被系统性忽视的女性困境与未被看见的成就。该作品结合3D雕塑与灯光装置,通过拼贴与遮蔽的空间布局,引导观者感受压抑、孤立与内在抗争之间的张力。“当技术让表达变得更快速,也更标准化时,我更在意的,是怎么把它重新人性化。”她的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她在学术文章《Virtual Interaction Creates Parasocial Interaction: How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Characters Build Emotional Connections with Customers》中提出的概念:虚拟情境不应只是交互手段,更是建构关系的伦理场。

与很多年轻创作者不同,刘曼姝并不将“成为某某平台的主力内容人”当作目标。她更愿意将个人创作体系外延至机构与城市之间。“我做IP、做系统、做指南——不是因为它们能迅速变现,而是因为它们能被人重复使用。”她所构建的“企业级数字展厅建设技术白皮书:从Touch Designer到投影Mapping”被纳入多个实践项目的设计参考,逐步成为评估沉浸式空间改造路径时的通用范式,也推动了相关行业从内容创意向系统构建的转型思路。

谈及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刘曼姝表示,她更关注如何让自己的跨文化创作经验与内容系统,在一个兼具创造力与结构性的环境中持续演化。“我在尝试把原本松散的项目逻辑,转化为更具标准化与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的内容基础设施。”她提到,当前正专注于一个新方向——围绕AI生成内容的IP生命周期管理与版权框架构建,希望为数字创作者提供一套可用、可控、可持续的内容合规路径。对于她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技术命题,更是文化叙事、制度治理与商业逻辑交汇的实践场。

当我结束采访,离开那家阳光明媚的咖啡馆时,我隐约理解了她在笔记本上写下的那句话:“媒体不是传递声音的通道,它是声音的设计。”刘曼姝,并不只是一个多媒体艺术家。她更像一个方法论的设计者,一个深知视觉媒介政治性的人类学实践者,一个善于在混沌与秩序之间构建意义空间的叙述者。

在AI与感知交汇的时代,刘曼姝选择不站在浪潮上——她更想知道,浪潮的下层逻辑,是否值得我们持续投身其中。(作者:林靖然)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