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七旬昏迷患者命悬一线,多学科协作实现生命重启

栏目:行业   作者:赵仓唐    发布时间:2025-07-03 09:23   阅读量:14807   会员投稿

2024年初秋,北京天坛普华医院来了一位昏迷的患者——70岁的美国老人约翰(化名),他气管切开,浑身插满了管子,胃造瘘和PICC管勉强维持着生命,生命的脆弱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显露无遗。

命悬一线!七旬美国老人跨国求医

原来一个月前,约翰在外旅游时突发意识丧失,持续昏迷。当地医院头颅CT显示“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紧急实施了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及脑室钻孔引流术,但术后肺部出现感染,且约翰意识障碍并无好转。

经过积极救治,约翰虽然保住了生命,却陷入了昏迷状态。这位热爱生活的老人,只能昏昏沉沉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不能言语,仅依赖气切呼吸、胃造瘘进食维持生命。

家人不能接受约翰这样的状态,不仅没有生活质量可言,更看不见生活的希望。生命像秋风中的落叶,随时可能凋落。约翰先后在美国多家医院治疗,但因治疗观念差异,并且不能进行康复训练,家人联系国内医院,包机辗转三次,最终带着约翰来到中国,找到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多学科联手!天坛普华团队打响生命保卫战

刚入院时,约翰仍处于昏迷嗜睡的状态,无法言语,全身肢体严重萎缩、强直,无法活动,仅有部分眼神交流。

神经内科的医生们迅速行动,完善各项检查,给予改善神经营养、循环的药物治疗;针对肺部感染,配合化痰措施;同时邀请中医科、康复科会诊,引入中医治疗和康复训练。各科室相互配合,根据约翰的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逐步让患者恢复功能。

中医科通过针灸醒脑开窍,帮助意识恢复;意识开始好转后,增加艾灸补充气血,促进肢体康复;对失语、吞咽等局部问题进行针对性治疗。

康复科会诊后,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从每天两次的床边徒手肢体运动训练、肺功能综合训练,到吞咽障碍电刺激训练等物理因子治疗,每一项都精准针对约翰的身体状况。随着时间推移,训练项目逐步增加,从床旁康复拓展到转移、坐位、站位训练。

奇迹初现!从昏迷到能说出名字

时间飞逝,秋去冬来,约翰的病情也渐渐好转起来。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鼓励下,上肢远端抓握动作逐渐出现,呼吸状态好转,经充分评估后,成功拔除了气切套管。但约翰仍不能言语。

春节期间,约翰和家人在普华度过了一个温馨的中国年。约翰的进步更大了,他甚至能简单对答,偶尔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吞咽功能也改善明显,终于能够拔除胃造瘘管了。

约翰的状态越来越好,就像熬过漫长冬季的青草,展现出顽强而蓬勃的生命力。一切都和即将到来的春天一样充满希望。

突发危机!病情反复背后的真相

就在所有人都满心期待更多奇迹的时候,约翰的状态却突然急转直下,已经好转的各项功能纷纷退步,言语减少、自主进食下降、嗜睡等症状再次出现。复查头颅 MRI 显示,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增多,双侧侧脑室增大。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冰克医生会诊后,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患者有交通性脑积水,果断提出做腰大池外引流试验,了解颅内压及预后的效果。引流后,观察约翰的神志、反应能力等均有好转。

张冰克主任表示,约翰曾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之一就是脑积水,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高达20%。腰大池外引流试验是诊断金标准,通过缓慢释放脑脊液观察症状改善,既避免盲目分流手术风险,又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该患者经腰大池外引流术后,自主言语较前好转,嗜睡改善。治疗首选分流手术,“脑室-腹腔分流”相对于“腰大池-腹腔分流”,分流效果更稳定。

精准手术!一根分流管让生命重新流动

手术由张冰克主任亲自操刀,从精确选定切口、到穿刺脑室、安置分流管,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当分流管成功置入,无色透明的脑脊液喷出,证实脑积水的压力不低。术中出血仅10ml,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约翰体温正常,没有不良反应,没有脑内和切口局部的感染。

由于诊断及时、处理得当,术后约翰的恢复情况令人欣喜。他神志清醒,精神状态良好,开始可以与家人、医护人员进行眼神交流,还能够主动言语,慢慢有了自我认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PICC管、胃管拔除,约翰终于能够自主经口进食了。虽然四肢肌力仍有待恢复,但相较于刚入院时的状况,已经是巨大的跨越。在康复训练中,他已经可以在机器人设备的辅助下“走”几圈了,这是入院时完全不敢想象的。

在北京天坛普华医院治疗的这段时间里,约翰一家和医护人员之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治疗关系,成为共同对抗病魔的亲密战友。每一次精心的治疗、每一句温暖的鼓励、每一个日夜的坚守,都汇聚成了守护生命的强大力量。每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这不仅是医者的初心,更是北京天坛普华医院永恒不变的承诺。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