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香港金盛贵金属:未来一年 95% 的央行还要买黄金,黄金储备战略重塑投资逻辑

栏目:行业   作者:冯亭    发布时间:2025-07-17 15:24   阅读量:16923   会员投稿

金价飙升之际,各国央行正越来越多地寻求增加黄金储备。他们开始在自家后院的矿场寻找黄金来源。这样做对一些央行来说可以节省成本,同时也能支持本国工业并增加外汇储备。

世界黄金协会 6 月发布的《2025 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查》释放重磅信号:据世界黄金协会最新的央行调查显示,在36家受访央行中,有19家表示正在用本币直接向本国小型或手工金矿采购黄金,另有4家表示正在考虑这样做。相比之下,去年57家受访央行中只有14家表示这样做。

随着全球债务水平上升、贸易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央行希望通过增加多样化的储备来抵御金融冲击。WGC调查的73家央行中,大约95%认为未来一年全球央行会继续增加黄金储备。

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便 2025 年金价已 20 余次刷新历史高位,仍有 43% 的央行明确计划增加自身黄金储备,新兴市场央行的增持意愿尤为强烈,48% 的新兴市场央行预计储备量将在年内增长。

这种 "越贵越买" 的现象背后,是全球货币体系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央行黄金净购买量达 1045 吨,连续第三年突破千吨大关,黄金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升至 20%,超越欧元成为第二大储备资产。中国央行的行动颇具代表性 ——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我国黄金储备连续 8 个月增长,规模达 7390 万盎司,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从 2022 年的 3.3% 提升至 6.5%。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同样显著,新加坡、捷克等央行纷纷加入购金行列,波兰央行更计划将黄金储备占比从 13% 提升至 20%。

央行购金潮的本质,是对 "美元信用锚" 动摇的系统性应对。瑞银调查显示,49% 的央行将地缘政治导致的外汇储备风险列为首要考量,较去年提升 17 个百分点。当美国国债 "安全资产" 属性因债务上限危机和政治工具化倾向受损,黄金的超主权货币属性愈发凸显。正如欧洲央行报告指出的,黄金不仅能对冲通胀和债务违约风险,其物理属性更使其成为难以被冻结的战略资产。这种逻辑在实践中得到验证:2024 年印度央行通过本土采购黄金,既避免消耗外汇储备,又将储备占比提升至 10%,实现了 "去美元化" 与产业扶持的双重目标。

在这场全球资产再配置的浪潮中,专业投资平台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以金盛贵金属为例,其构建的 "合规基因 + 技术赋能" 体系,恰好契合了当前市场对安全性与效率的双重需求。平台采用 "银行托管 + 独立审计 + 风险准备金" 三重防护,客户资金与运营资金严格隔离,每日接受普华永道审计,每笔 0.1 手以上交易生成唯一可追溯的 "交易编码",彻底杜绝行业常见的资金混同风险。这种透明化机制在 2025 年浙江永坤黄金爆雷事件后尤为重要,数据显示 68.3% 的投资者曾遭遇虚假平台诱导,而金盛的合规体系恰如 "数字保险箱",为用户筑牢安全底线。

从央行的战略储备到个人的资产配置,黄金正在从 "避险工具" 升级为 "抗周期资产"。世界黄金协会预测,若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发酵,2025 年金价可能突破 3500 美元 / 盎司。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一个兼具合规保障与技术优势的平台,或许比单纯追逐价格涨幅更具战略价值。正如金盛贵金属所倡导的,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用专业工具将宏观趋势转化为可操作的收益,在不确定性中锚定确定性的未来。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