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刘昌艺做客《记忆·国医》 :少儿不能忽视的小动作

栏目:行业   作者:赵胜    发布时间:2025-07-18 17:35   阅读量:14464   会员投稿

刘昌艺,东城中医医院儿科特聘专家,主任医师,出诊时间:周三、六、日上午。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京城儿科王”刘弼臣之子,从医近20年。擅长治疗儿科各种疑难病症,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报刊上发表数十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并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宣读论文,如论文被1996年9月全国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术会议录用交流;论文被选为1996年10月“悉尼·国际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学术大会”论文;1997年7月论文入选《世界特色医药荟萃》一书。擅长治疗:小儿遗尿、秽语综合症、小儿脑积水、高热、肾炎、抽动、秽语综合症、心肌炎、重症肌无力、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哮喘、腺样体增生、小儿厌食消瘦、生长发育迟缓、胃腹疼痛、腹泻、习惯性便秘、多动症。

中医将儿科称为“哑科”,因为有些宝宝小到还在咿呀学语无法表达,大一些的宝宝能说话了,但表述得又不明确。上了学的宝宝呢,可能在描述自己病症的时候可能会忽略掉某些重要的细节等等,那孩子的一些动作究竟代表了什么,7月18日20:00,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刘昌艺做客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记忆·国医》栏目,带大家一一解析这些动作背后的秘密。

小朋友会出现各种怪异的动作,其实是一种病症,刘昌艺主任在节目中表示,这是一种叫小儿抽动障碍的疾病。它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疾病,是一组原因未明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

生活中,摇头、眨眼、咽叫、注意力不集中、重复动作、重复思维、重复语言等常常会被认为正常的行为,就算是认为是疾病,也会以为是别的疾病。像挤眼眨眼,有的孩子一到春天容易过敏,就容易引发眼睛,嗓子等部位的不舒服,然后就开始挤眼、眨眼,清嗓子而发出些声音。还有的得了结膜炎的也容易出现眨眼等症状。刘昌艺主任说,首先得区别挤眼眨眼、清嗓子等是不是其他的疾病造成的,比如过敏,没有接触到过敏原他要是还挤眼眨眼、清嗓子。得了结膜炎孩子的眼结膜会充血发红,如果没有任何其他病症,挤眼眨眼的次数高于大众认知的范畴,就有可能是小儿抽动障碍的表现。

抽动障碍患儿学习困难发生率为24%-50%。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它主要是对学习上的注意力不够,上课不听讲,不完成作业等。而学习困难的儿童主要在一般认知和特殊学习技能方面表现困难。如语言理解和表达不良,阅读时出现语塞或太急,漏行,字节顺序混乱。顺序和左右认知障碍,计算和书写障碍等。

抽动障碍患儿有无法克制的、反复的、严重的自伤行为,发生率17%-53%。表现为患儿自己打自己或者咬伤自己,用小刀割伤自己,抓破皮肤,用头部撞击坚硬物体等。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负担比较重,尤其担心在公共场所发生抽动,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逐渐产生了退缩、回避、自卑心理,易于产生焦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刘昌艺主任的父亲刘弼臣老先生是国家名老中医,被誉为“京城小儿王”,在1964年治疗了第一例小儿抽动障碍,当年还是属于罕见的怪病。中医文献中也没有抽动障碍这个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隶属《黄帝内经》中“肝风”、“瘈疭”、“筋惕肉”、“痉病”和“慢惊”等范畴。他认为,小儿抽动障碍本源在肝,病发在肺,它是有风有痰在经络里鼓动,这就引发了阻气亢上,阴气静予下,阴阳动静火衡引发此症。治疗应以疏肝调肺,痰通络为主,清热解毒,宣窍达邪为辅。

“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并不是单纯调肺,而是重视肺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从治肺入手,达到治疗其他脏腑疾病的目的。强调以调肺利窍,祛邪逐寇外出为主,不仅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而且可起到清除病灶,避免滋生变证,同时还起到强肺固卫,增强抵抗外邪的能力。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7月18日20:00,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播出的《记忆·国医》栏目。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