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百旬老兵苦寻党,八十二载赤心未改 ——茅坑藏密信、冰湖送情报,一位交通员的归队夙愿

栏目:行业   作者:乐乘    发布时间:2025-07-21 10:06   阅读量:14127   会员投稿

2025年7月,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再次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路途。这位名叫赵凤林的老兵,胸中深藏着一份长达82年的归队渴望,如同岁月无法磨蚀的烙印。

时间回溯至1943年,年仅15岁的赵凤林成为我党秘密交通站的情报“传递员”。一次,他接到紧急任务——将一份关乎豫东抗日游击队生死存亡的情报送达。为避开日寇耳目,他化身蓬头垢面的小乞丐,拄着细树枝,端着破碗上路。途中突遇日军设卡严查,千钧一发之际,他果断将情报塞入手中细树枝的空心处,随后毅然将其浸入路边茅坑污秽之中。随后坦然接受搜身——当敌人粗暴拉扯他本就宽大的破裤时,裤子倏然滑落,露出少年单薄的身躯。日军见只是个光溜溜的“孩子”,见其又手持恶臭树枝,未再深究,仅用枪托狠狠砸了他脑袋便放行。赵凤林强忍剧痛离开,最终将情报安全送达。

图:赵凤林头部后脑留下日军枪托伤疤

寒冬又一次送信途中,为躲避盘查,他毅然涉入刺骨湖水泅渡。情报虽如期传递,冰冷的湖水却永久侵蚀了他的肺腑,落下纠缠终身的慢性支气管炎。

1947年,已成为团通信战士的赵凤林在一次任务中脚部重伤骨折。部队紧急转移前,团长将他托付给一位村长,殷殷叮嘱“视如己出”,并留下字条承诺“伤愈归队”。赵凤林将这张珍贵的字条仔细藏进墙头悬挂的葫芦中。伤愈后,赵凤林一直未寻找到部队踪影。于是带回到家中,命运弄人,家中土墙意外坍塌,葫芦粉碎,那张指引归途的字条亦随之湮灭无踪。他无数次寻找部队,却始终未能重新接续那根中断的组织纽带。

如今,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赵凤林老人的寻党之路更添一份沉甸甸的象征意义。当老人颤抖的双手捧出那枚泛黄的党员证,浑浊的眼中重新闪动起少年般的热忱,他喃喃低语:“我只是……想找到家。”这穿越82年光阴的寻找,早已超越个人夙愿——它是一代人以青春血肉为笔,在民族危亡时刻共同写下的忠诚史诗里,一个微小却坚韧的注脚。老兵胸中未冷的火焰,不仅灼烧着对组织的赤诚,更照亮了历史深处无数无名英雄的身影:正是他们以单薄之躯,于至暗时刻托举起了黎明。

文:王景辰

后记补充:1943-1946年年赵凤林任党地下交通员时上级领导为葛涛科长(原名葛步海,淮阳北关葛记杂货铺老板),1947年正式入伍第28团通信战士(1943-1944原淮太西大队,1945年由地方武装改为军区独立团,后改为豫皖苏军区第28团,1947年部队转移后南下,时任团队王荆耀,政委:徐济生)

赵凤林简介:

赵凤林出生于1928年2月20日出生于河南淮阳一个中医世家家庭

1943-1946年年赵凤林任豫东平原党地下交通员

1947年参军第28团通信员(1943-1944淮太西大队,1945年由地方武装改为军区独立团,后改为豫皖苏军区第28团。一次任务中赵凤林脚部重伤骨折。部队紧急转移前,团长将他托付给一位村长,殷殷叮嘱“视如己出”,并留下字条承诺“伤愈归队”。伤愈后,赵凤林一直未寻找到部队踪影。

1948年至1949年在家乡随父行医。

1950年解放初期任职淮阳专区区部政府卫生所

1950年至1955年任乡卫生院院长

1955年至1958年派到河南新乡医学院进修(师承梁鹤萱、王怀三、闫自修)

1959年至1968年任大吕乡卫生所所长1970年后因“文革”没有了卫生所(赵凤林回大连乡卫生院)任副院长1973年郑州医学院进修6个月(师承王程珙、李景月老师)

1978年河南新乡医学院学院临床进修

1978年-1998年长期任职大连乡卫生院

1998年退休后-(为社会公益义诊)

2024年7月25日华夏中医风《大医足迹》栏目组王景辰主编专访知名皮肤病专家赵凤林先生,走进赵凤林老先生的房间看见是收藏医学古书籍。有的书籍是明清古书、还有的是民国时期古典书籍,这些书籍中关于治疗皮肤病的书籍最多。

2024年10月“赵凤林竹罐呼吸疗法”被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如今已经98岁了赵老先生说话逻辑非常清晰,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皮肤病事业,行医70多年,擅长治疗皮癣病、疮伤、秃头癣、激素脸、馒化脸医美后遗症等各种皮肤病的疑难杂症。但寻找部队归队一直是赵凤林一生未了夙愿!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