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光影之间的桥梁——专访纪录片导演孙凯:从非洲草原到世界银幕的文化对话

栏目:行业   作者:肥义    发布时间:2025-07-30 17:29   阅读量:8299   会员投稿

北京大紫融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一间会议室里,百叶窗半掩,墙上挂着一幅幅拍摄剧照: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上游牧部落的成人仪式、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区黑帮少年的迷茫、南非比勒陀利亚虽然消除种族隔离但融不入各自阶层的各色人种……这些画面直击社会铅华背后,更是孙凯导演二十年影像生涯的写照。采访刚开始,孙凯手中还把玩着一支签字笔,仿佛在斟酌用词。他沉稳地开口:“纪录片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流水账,而是每一个导演想用他的眼睛和心脏对这个世界说点话。”

1976年出生的孙凯,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职业起点是天津电视台新闻栏目编导,主打信息密集型制作模式。但很快,孙凯发现自己更渴望探讨“人与时代、与环境”的复杂折射,而不仅仅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拍一些周而复始大同小异的所谓地方新闻。虽然2014年,他初尝故事片创作,并凭借微电影《老张家的狗》获得“青春微电影扶植计划”最佳商业短片奖,但还不能满足他对人性、时代、环境的探索。“新闻仅仅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纪录片则是为了让你共情为什么发生。”孙凯这样描述当时的心境转变。

真正让孙凯投身纪录片导演身份的,是2006年至2007年间,参与央视大型纪录片项目《走进东非大裂谷》《彩虹国度——南非》《激情巴西》《热力阿根廷》。这组作品以跨文化视角全景呈现非洲与南美洲多样的人文景观和社会状态,被译制成多国语言版本,在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谈及这段经历,孙凯显得格外郑重:“2006、07年自媒体并不发达,非洲、南美洲,真的离我们很遥远也很陌生,当你走进他们,你会发现那里的故事与我们并无二致——家庭、梦想、挣扎,这些情感是共通的。”

他详细回忆起2006年在南非开普敦拍摄的一次经历:团队在当地维多利亚湾遇到一位街头歌手,每天他挤在专为黑人提供的黑巴穿梭在富人区干着廉价的工作,傍晚他和朋友们在维多利亚湾用阿卡贝拉的形式演绎歌曲卖着他们灌制的CD,赚取微薄且不确定的收入。晚上则匆匆赶回贫民区,在那里免费教孩子们识字和音乐。远处的桌山和成功做过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的开普顿大学里璀璨灯光与他昏暗的课堂交相辉映,虽然仅仅相隔一条马路,却成为他们与另外一个世界不可逾越的天堑,仿佛不远处那个叫好望角的地方,也吝啬的不愿给予他们一丝希望。他是这群活着就是胜利的孩子们的唯一灵魂使者。孙凯为此临时调整拍摄计划,连续蹲点一周记录这位歌手的日常,纪录着他为这个世界扇动过那微弱的翅膀。“那一刻我意识到,光鲜的人自有人为他的光环添砖加瓦遮瑕掩瑜,影像真正的意义,是让别人看见那些活生生真实在你眼前却又被生活拖成残影而虚幻的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博卡地区的老酒馆,这里是探戈的发源地。这里曾是欧洲移民登陆南美洲的重要港口。发财的走了,落魄的困在这里,那种对未来的贪婪和现实的窘迫交织的迷醉与沉沦,探戈看似性感热情奔放,实则悲伤与哀怨,他们用酒精和性杂糅在舞蹈中放浪形骸,放肆的调情却偷偷慰藉自己的心灵。孙凯那一刻的感受是:“活着,才是世界前进的动力。”

与许多纪录片导演不同,孙凯坚决反对“猎奇式”拍摄风格。他强调:“纪录片最忌讳的就是只看表象。当时,很多人一看到非洲就拍贫穷,一看到南美就拍足球,仿佛猎奇亢奋才能抓住眼球,却忽略了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逻辑。”正因如此,孙凯习惯采用“工笔式”拍摄策略,即便成本更高、周期更长,也要坚持蹲点观察。这种坚持同样贯穿于他后续创作中,比如2023年为凤凰卫视执导的《我们和它们》——一部聚焦人与自然关系的纪录片,通过真实呈现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区中藏传僧侣和藏羚羊的共生状态,引发广泛讨论。

同年,他还主导央视网与国家网信办合办的《青春大课》,栏目围绕年度重要节点邀请航天、军事、科技等领域青年代表,创新采用跨越时空对话和还原英雄生活细节的拍摄手法。这些作品虽然形态各异,但都延续了孙凯所坚持的核心价值观:“让影像成为文化共识的桥梁。”

面对当下纪录片行业逐渐向短视频、AI剪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靠拢的趋势,孙凯显得格外冷静。“技术是辅助,内容才是核心。如果没有真实人物与情感,再炫目的技术也只是噱头。”他说。记者问及他是否担心自己坚持“工笔式”方法会被市场淘汰,孙凯微微一笑:“我们总有夜深人静、仰望星空、扪心自问的时候,娱乐是信息碎片化、平面化的源泉。当新闻不再追求五个W却只引导情绪流量的时候,短视频已经将世人催化成为无脑智障,我要为正常人留下一些纵深的真实,就像为丧尸留下一针疫苗。”

这种坚定在他担任北京大紫融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法人、总监期间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他主导了央视《回望初心看见伟大》《国家基石——中国语言文字改革70年》等重大宣传片项目,还参与了2025中央电视台蛇年春晚线上场外直播间、《喜人奇妙夜第一季》白玉兰最佳综艺节目奖执行导演工作。

“无论是晚会、综艺,还是纪录片,最终都是在讲人。”孙凯总结道。这种坚持,也体现在他长期投身的公益事业上。作为曾经的“梦想中国文化公益基金”微电影扶植计划艺术总监,孙凯辅导过超百名青年导演。很多年轻人问他:纪录片是不是越来越没有市场?孙凯总是回答:“市场可能慢半拍,但社会一定需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与平台,为更多有志于影像创作的年轻人提供机会和指导。

采访尾声,记者请他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职业理念。孙凯沉思片刻,缓缓回答:“用镜头搭桥,让不同世界的人彼此理解。”此时,会议室窗外,北京午后的阳光斜照进来,打在墙上那幅他最喜欢的照片上,那是1945年8月14日,纽约时代广场的胜利之吻,他说苦难都会过去美好属于人间。那一刻,孙凯也许再次确认了自己的初心:影像不止是记录,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你与我。(记者:林文浩)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