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二十载深耕群众美术:杨赟与玉溪市文化馆的共生之路

栏目:行业   作者:王廖    发布时间:2025-08-06 09:11   阅读量:16694   会员投稿

玉溪市文化馆的玻璃展柜里,整齐陈列着十余座学员获得的美术奖项奖杯,阳光折射在杯身上,映出杨赟忙碌的身影。自2002年9月成为这里的美术教师,他的工作轨迹已与这家先后斩获多项行业奖项的单位深度交织。二十余年时间,他用画笔串联起群众艺术普及、文化遗产保护与机构品牌建设的脉络,成为馆内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群众美术培训是杨赟工作的根基。刚入职时,馆内仅有单一的素描基础班,年培训量不足80人;如今已拓展出少儿创意画、成人水彩、非遗主题创作等多类课程,年均培训超200人次。这种规模扩张的背后,是他编写的30余套针对性教案在发挥作用——针对老年学员的写意花鸟入门简化了专业术语,用生动的比喻讲解技法;面向少儿的插画课则将地方儿歌转化为绘画素材。学员构成的变化更具说服力:从最初以学生为主,到现在涵盖退休职工、环卫工人、个体商户等多元群体,54%的年均报名人数增长,印证着他“让美术走进每个普通人生活”的理念。这些教学成果直接反哺了文化馆的品牌建设。这种教学理念催生出的多项学员获奖记录,让文化馆的群众教育工作在全市文化系统树立了标杆。

展览策划是杨赟工作的另一重要维度。他主导的“玉溪本土美术作品年度展”“非遗主题绘画展”等活动,累计吸引参展作品200余件,观展人数超5000人次。其中2021年“民族记忆”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被列为年度优秀群众文化活动案例,这类展览为文化馆在全省文化系统积累了专业声誉。更关键的是,他推动馆内作品参与省级以上展览交流,使玉溪市的群众美术创作突破地域局限,获得更广泛的行业认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杨赟的绘画技能转化为独特优势。他通过画笔记录20项非遗技艺,创作50余幅相关主题作品,这些成果成为文化馆非遗宣传的核心视觉资料。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后,他参与的“传承+保护+发展”模式被受到媒体报道,相关成果图片展还入选相关系列活动。这种将艺术创作与地方文化保护结合的实践,让文化馆在非遗领域的工作获得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关注与肯定。

作为工会成员,杨赟组织十余次职工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间接提升了单位凝聚力。玉溪市文化馆能连续多年保持稳定的团队结构,这类文化活动的黏合作用不可忽视。一位馆内老职工回忆:“通过画画认识了很多不同部门的同事,工作配合也更顺畅了。”

杨赟的个人专业成长与馆内业务拓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他的作品入选威尼斯国际水彩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等重要展会,《起航 新澜沧港展望》等作品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这些成就反过来提升了他在群众美术工作中的公信力,使教学与组织工作更具说服力。

如今,在玉溪市文化馆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实践中,杨赟的工作恰似画布底层的赭石底色——不张扬,却让后续所有色彩都有了附着的根基。那些清晨备课时磨秃的铅笔,傍晚整理画具时沾着的油彩,还有课后为学员修改的草稿,都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为群众文化图景铺就了最扎实的肌理。

这种扎根基层的艺术实践,藏着地方文化馆持续焕发生机的密码。从社区活动室的简易画板到省级展览的专业展厅,从退休老人颤抖的第一笔到青少年获奖作品的自信笔触,杨赟的工作早已突破“美术教师”的身份边界。他是专业艺术与大众需求的转换器,让美术馆的学术标准能听懂街坊邻里的表达;是个体创作与机构发展的黏合剂,用学员的画作装点馆内走廊,也让文化馆的品牌在一次次社区互动中愈发清晰;更是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催化剂,既教老人画传统山水,也带年轻人用数字笔刷重构非遗纹样。

“二十年来,杨赟最难得的不是培养了多少学生,而是让更多人相信——自己的生活值得被画出来。”玉溪市文化馆馆长的这句话,或许是对这份工作最好的注解。在这家地方场馆向省级群众文艺标杆单位迈进的路上,他的坚守证明:群众美术工作者从来不是艺术殿堂的守门人,而是文化土壤的培育者,让每一粒热爱表达的种子都有机会破土生长。(记者:沈清禾)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