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技术驱动未来:在投研智能化革新中的新步伐

栏目:行业   作者:魏无忌    发布时间:2025-08-12 15:53   阅读量:6545   会员投稿

“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节点,我并不把它当成某种‘终点式的肯定’,而更像是对探索路径的一种提醒。”于海霞的声音不高,但清晰有力。时间回到2024年12月的颁奖典礼现场,她凭借原创技术成果“一种面向早期项目的智能投研辅助决策系统”,从众多入围者中脱颖而出,荣获由中国国际商贸经济管理会颁发的“2024年度国际投资管理创新项目奖”。这并不是她首次获得行业高度认可,却是她技术成果被广泛认知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标志。

评审团在授奖词中写道,该系统“实现了投研流程从知识提炼到趋势预判的智能演化,对天使轮、种子轮项目的投资逻辑形成了结构性支撑。”这无疑与于海霞长期聚焦于创业孵化与早期投资管理的职业背景密切相关。

作为一名管理分析师,于海霞多年间始终活跃在技术投资的前线。她深知,在种子期到A轮之间的决策链条中,信息过载与判断主观一直是掣肘行业精度的重要障碍。因此,她带领团队打造了这一融合自然语言理解与知识图谱建构的系统工具。

“很多时候,数据其实都在那里,但缺乏的是一个能真正‘看见’它们内在价值与逻辑的系统。”在采访中,她解释道,“我们希望这个系统不仅提供报告的汇编,更能够在大量非结构化信息中抽取趋势信号。”她提到,系统能够实时生成包括“竞品壁垒地图”“热度趋势图”“投资优先级排序表”等图形化分析视图,是一套既支持宏观把握又支持局部深挖的组合式评估机制。

2025年已过半,于海霞并未止步于技术的既有版本。她正在推动下一阶段迭代升级,加入对大模型语义理解能力的训练,以实现更复杂情境下的投资语言与产业逻辑识别。同时,她还在与高校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尝试引入心理语言学模型,提升系统对于创业者团队构成与动态行为模式的识别力。

谈及“人工智能+投资”的行业热点,她并不急于肯定,也不轻易否定。“AI可以作为人类认知的扩展工具,但永远不该成为决策的唯一来源。”她谨慎地表示,“我们不想制造一套替代人判断的机制,而是创造一个支持人判断更理性、更稳健的系统。”这种对技术工具边界的认知,恰恰反映出她对投研行业本质规律的理解深度。

于海霞对“早期项目”始终有种近乎执着的关注。她相信,最具活力与突破性的技术往往诞生于尚不成型之时;而最值得托付信念的创业者,也常常出现在未被充分注意的角落。“我的任务就是看见那些尚未被看见的价值。”她不止一次这样说。

她也坦言,这份工作并不轻松。投资判断的试错成本极高,而智能系统也不是“万金油”。“很多时候,我们在用一套系统性的方案,帮助应对高度非结构性的现实变量。”她说,“所以团队在每一次评估中,既要拥抱数据,也要保持对人性的敏感。”

在采访的尾声,她提到一个刚刚启动的新项目——为区域级创业平台开发定制化的孵化支持系统包,将智能投研能力前移至产业扶持端口。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将核心系统能力对外延展为产品模块。“我不想让系统成为一个封闭的战术工具,而是成为能‘反哺生态’的行业服务力量。”

回望过去十年,从项目评估表格到AI引擎,她几乎亲历了创业投资智能化的全部转折。而今,她仍站在转折点上,目光向前。

“技术不该是行业变革的终点,它更像是一盏提灯。”她轻声说,“点亮它,是为了看清更远的路。”(记者:陈遥溪)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