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从市井到世界:刘婷婷与西岸相声剧场的再定义之路

栏目:行业   作者:公孙衍    发布时间:2025-08-13 15:46   阅读量:7990   会员投稿

“如果相声只留在茶馆,它也会老去。”采访伊始,刘婷婷低声说出这句话时,剧场后台正好传来青年演员练习绕口令的节奏声,轻快而重复。作为天津西岸相声剧场总经理、艺术总监,刘婷婷的身份并不罕见,但她对“剧场”这个词的重新定义,却走在了这个时代的前面。

十年深耕,从内容革新打开新局面

自2011年担任西岸剧场总经理以来,刘婷婷主导了从剧本原创、节目编排、舞台结构、青年人才培养到多渠道传播的全链条重构。她敏锐地意识到,单靠复演传统段子难以维系当代表演艺术的生命力。于是,刘婷婷率先设立“剧本工作坊”,鼓励编创团队以城市语境重写相声语言。《出口成章》《歪唱数来宝》《洋女婿过年》等原创剧作应运而生,成为剧场年度票房支柱,并逐渐打出“天津都市相声”的文化标签。

其中,2017年创作的《歪唱数来宝》以独特的“数来宝+流行唱法”结构在第十三届全运会全运村开幕式中亮相,作品融合网络语言与地方文化,引发广泛讨论。而2018年创作并在中国曲艺节首演的《出口成章》,则以语言艺术为核心,将绕口令、词语游戏、即兴台词嵌入剧情,创新叙事方式,带动了一波“剧场表达结构化”的热潮。

平均年演出超300场,剧场不仅仅是一个舞台

刘婷婷始终认为:“剧场的活力不是靠座位数决定的,是靠是否始终有人想回到这个地方,看一次新东西。”在她推动下,西岸剧场连续多年保持年均演出超过300场,不仅演出频次稳定,观众结构也逐渐向青年与家庭群体转变。剧场内容覆盖固定剧目、新创作品、节庆快闪场、亲子主题段子等,并根据节日与政府文化季节安排,参与“文化365”“春雨工程”等公共演出活动,形成“舞台+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布局。

她主张剧场要有“公共性”,不是靠票价门槛排除人群,而是要用有质量的内容连接各类人群。“让相声成为一种文化服务的基本单位。”这是她在多个文化论坛上的观点,也早已被转化为实践成果。

文化的现代性不在形式,而在理解生活的能力

“观众不是不爱传统,是不接受脱离现实的说教。”刘婷婷认为,语言艺术的根基应是时代感与现场感。她主导编剧团队将城市工作话题、代际关系、网络语言、职场心理等社会现象融入段子结构,在保留技艺的基础上用都市幽默表达共鸣,使得观众不再是“看老东西”,而是“看到自己”。

这也促使她在作品中不断引入“对话式剧情”“轻冲突结构”“多元身份设定”等现代舞台语言。例如,《歪唱数来宝》便通过调侃“音乐混搭”来探讨城市青年对原生文化的误读与重构,成功拉近年轻观众与传统之间的心理距离。她的作品理念也被多所高校艺术研究团队采纳为教学案例,体现其原创力的学术与应用双价值。

剧场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刘婷婷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的社会化路径探索。作为天津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工作站主任,她设计“语言表达与舞台沟通”课程模型,将相声语言逻辑、幽默建构、公众表达等内容转化为青少年语言表达课程。该项目已在多所社区文化中心与中学落地,并通过“家庭戏剧日”“儿童戏剧节”等互动方式培育跨代共融的表达空间。

“我希望让语言的幽默感成为一种能力,而不仅是技艺。”她说,尤其对多语种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而言,语言自信是一种心理基础,也是一种社会适应机制。这种理念与魁省多元文化与包容性社会价值高度契合,为其未来在加拿大文化教育系统的潜在拓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剧场掌舵人”到“文化系统的构建者”

刘婷婷的身份早已不止于“艺术总监”。她是文化传播人,也是项目策划者,更是公共文化生态的实践架构者。从参与文艺晚会《互联网之夜》导演,到担纲2019年天津市网信系统迎新春文艺晚会编剧、策划,她持续用剧场人的逻辑与系统性思维,将文化作为社会表达与链接的通路。

她提出“剧场+社会功能再设计”概念,推动剧院走出封闭循环,主动进入民众日常。通过联合外部高校、政府文化厅、社区公益组织等平台,她正逐步建立起一个以语言文化为核心的中法艺术交流构想,未来计划邀请法语地区的喜剧艺术家进入华语喜剧工作坊,共创互动节目,并探索“中式幽默”的跨文化改编体系。

刘婷婷用15年时间证明,相声剧场不只是笑声的集合地,更是文化进化的发生场。她不是复古主义者,也不是盲目革新者,而是用最严谨的实践与最真挚的理解,拓宽了相声与这个时代对话的边界。

“我想让相声变成生活里的一种发声方式。”采访尾声,她这样说着,看向后台刚刚走上台排练的新人演员,神情平静而坚定。

这,或许就是她坚持至今的答案——相声,不只属于过去。(记者:周婧言)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