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为千万用户共筑反诈防线:中国移动“防诈保障服务”交出安全新答卷

栏目:行业   作者:郑袖    发布时间:2025-08-15 14:04   阅读量:7866   会员投稿

“幸亏有了河南移动的防诈保障服务,不然这次真的损失大了。”何女士心有余悸地说道。今年1月,何女士接到“网购客服”电话,对方称新平台有优惠活动。热衷网购的何女士瞬间心动,警惕性全抛脑后,按对方指示在新平台买了东西。付完款,她才发现“客服”消失、链接失效,这才惊觉被骗,气冲冲跑去报案。

就在何女士焦急万分时,河南移动通过监测系统发现了她的受诈情况,主动联系她启动防诈险理赔。工作人员多次耐心沟通,协助她准备理赔资料。在报案时间满一个月,确认无法挽回损失后,河南移动将何女士损失的1.65万元全额赔付到了她的账户。在这个看似平凡的故事背后是一张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为超1000万用户织就的“防诈安全网”。

应对花样百出的电信网络诈骗,科技创新是破局的关键。为此,中国移动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构建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智能防诈体系。该体系能够实时监测并拦截诈骗电话和短彩信,还能通过深度学习用户行为模式,精准识别潜在诈骗风险,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拦截、事后追溯的全链条防护。

中国移动秉持“低门槛、广覆盖”的理念,将服务延伸至多种诈骗场景,重点聚焦老年群体、城乡家庭及在校学生等易受骗人群,推出一系列实用的专项方案。

对于银发人群,中国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及语音导航理赔服务,解决了他们在操作智能设备时面临的难题。针对在校学生,中国移动联合全国107所高校开展了“防诈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增强学生的防诈意识。江西抚州某高校的一名黄同学就曾遭遇兼职诈骗,中国移动的防诈保障服务及时介入,他迅速获赔4808元,得以安心继续学业。

中国移动防诈保障服务构建起了“预防+补偿”双重机制。在预防端,融合5G新通话、移动安全管家等产品,累计拦截诈骗电话3.2亿次、诈骗短彩信27.6亿条;在补偿端,建立“30日快速理赔”机制,公安机关立案后30天未追回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全额赔付,平均理赔时效仅4.2个工作日。服务团队同步协助用户收集立案证明、转账记录、被骗经过等证据材料,推动快速理赔流程,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托底与经济补偿作用,提升服务体验。

为夯实服务根基,中国移动各省公司与属地反诈中心紧密合作,联合成立反诈工作小组,专人定期对在保期客户数据进行比对,实现应赔尽赔。目前江西、北京等地已初步建立联动机制,通过手机号匹配,主动联系符合理赔条件的用户,协助发起理赔申请,提升服务主动性。

在理赔实践中,中国移动防诈服务持续优化。“我和老伴当时就吓傻了,也不敢告诉女儿和亲戚朋友。”武汉70岁的毛婆婆遭遇“冒充公检法”骗局,她每天要跟诈骗分子视频通话3至4个小时,每半个小时要汇报一次,连上厕所都要请示,连着几天不让出门。在每日高压监视下,毛婆婆的心理防线被逐步攻破。由于毛婆婆使用的老年手机没有NFC功能,诈骗分子无法实现远程转账。4月9日,毛婆婆应诈骗分子要求,来到营业厅购买手机、新开手机号,营业员推荐的“孝心卡”和“湖北通话防诈1元月包”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事后,营业厅值班经理董逢倩得知婆婆被诈骗后,紧急向上级汇报,第一时间协助客户启动理赔手续。5月22日,“防诈权益”5万元理赔款到达毛婆婆账户。5月23日,武汉70岁的毛婆婆在老伴和女儿的陪同下,来到中国移动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营业厅,送上写有“关爱老人暖人心,至诚至善似家人”的锦旗。感谢中国移动帮她降低了资金损失。

前段时间广西柳州市民周阿姨被虚假会议软件转走3万元,她越想越糊涂,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赶忙报案。在此期间,中国移动广西公司通过系统监测到异常情况,主动联系周阿姨启动理赔程序。移动工作人员多次主动联系并上门协助周阿姨操作,仅用三个工作日的时间,三万元保险理赔金就全额到账了。“幸亏有了中国移动啊,要不然我真的亏死了!”广西柳州市民周阿姨捂着胸口说。类似的案例不在少数,中国移动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持续挑战,中国移动计划将在三年内把防诈保障服务用户扩展至5000万,重点向偏远县域、老年群体、在校学生倾斜。同时,持续迭代“羲和·防诈卫士”技术体系,引入AI语音克隆识别、实时位置核验等新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保护。

从城市的街巷,到校园的讲台,中国移动的防诈保障服务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每一个可能遭遇诈骗的角落。它不仅守护着人们的财产安全,更传递着作为央企的深情厚谊。这束光将愈发明亮,持续温暖人心,为更多人筑牢防诈的坚固防线。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