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做能“文”能“武”的基层干部

栏目:行业   作者:田单    发布时间:2025-08-25 10:28   阅读量:11660   会员投稿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在这里,每一项工作都考验着干部的综合素养——既要提笔能写、开口能讲,以“文”的智慧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又要挽起袖子、扑下身子,以“武”的担当破解难题、推动发展。能“文”能“武”,方是新时代基层干部的合格模样。

    “文”是基层工作的“软实力”,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政策解读需要“翻译”能力,群众诉求需要倾听技巧,矛盾调解需要法理情的平衡。会“文”的干部,能用通俗的语言把党的方针政策讲清楚,让群众听得懂、愿意信。就像有的驻村干部,把乡村振兴政策编成快板、写成顺口溜,在田埂上、晒谷场里一说,老百姓笑着就记在了心里;面对邻里纠纷,他们不搞“一刀切”,而是搬条板凳坐下来,用“家常话”讲清“大道理”,让矛盾在拉家常中化解。这种“文”的功夫,不是纸上谈兵的华丽辞藻,而是贴近群众的“共情力”,是用真心换真心的沟通智慧。

    “武”是基层工作的“硬担当”,是破解难题的底气。基层工作往往直面复杂矛盾:防汛抗旱要冲在一线,项目建设要啃下“硬骨头”,突发事件要果断处置。能“武”的干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在汛期,许多乡镇干部连续守在河堤上,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冲,用沙袋堵住管涌时,双手磨出了血泡也顾不上擦;面对村里的“断头路”难题,有的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白天丈量土地,晚上上门谈心,终于说服村民让出宅基地,让盼了十年的路通到了家门口。这种“武”的精神,不是鲁莽冲动的蛮劲,而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是“事不避难”的执行力。

    “文”与“武”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只会“文”不会“武”,容易沦为“纸上谈兵”,政策再好也落不了地;只会“武”不会“文”,可能变成“蛮干硬干”,好心反而办坏事。真正优秀的基层干部,既能在会议室里侃侃而谈,也能在泥地里摸爬滚打;既能写出条理清晰的工作报告,也能扛着铁锹修渠铺路。他们以“文”的智慧凝聚人心,以“武”的担当推动发展,在“文”与“武”的结合中,诠释着“为民服务”的初心。

    基层工作没有捷径,能“文”能“武”的本领,要在实践中锤炼。多到群众中去,才能学会“接地气”的沟通;多啃几个“硬骨头”,才能练出“解难题”的本领。当每一位基层干部都兼具“文”的细腻与“武”的刚毅,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冲锋陷阵”,就一定能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里,干出经得起检验的业绩,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