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行业寒冬里的“稳健答卷”:东鹏控股凭什么用“双减”拓宽盈利护城河?

栏目:行业   作者:北门可    发布时间:2025-09-02 13:59   阅读量:14762   会员投稿

行业最冷的时候,恰恰是管理最热的时候。

东鹏控股(003012)2025年半年报发布当天,把“稳健”二字写在了最显眼的位置,面对需求收缩、价格内卷、环保提标的“三重挤压”,东鹏没有简单砍费用、降投入,而是以“全价值链精益管控”为抓手,用一场系统性的“主动提效”战役,再次验证了“稳健经营”穿越周期的力量。

数据里的“反卷逻辑”:双减之外,更有“双稳”

先看几组实打实的数:2025 年上半年,东鹏控股营收29.34亿元,其中瓷砖大零售渠道收入同比增长 5.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19 亿元,同比增长3.85%;更亮眼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4.37 亿元,同比增长92.99%。回款稳了、利润稳了,这“双稳” 的背后,藏着更关键的“双减”:制造成本进一步下降,期间费用总额同比下降9.83%,销售与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1.60个百分点。

但这组数据最耐品的,不是“降”本身,是“怎么降”。东鹏的账算得很清:省下来的不是“未来的投入”,是“低效的浪费”。比如那些可花可不花的零散支出、周转拖沓的环节损耗,被精准砍掉;但旗舰产品研发、数字化改造、绿色国补项目这些“能生钱的战场”,投入一分没省。就像给企业“瘦腰” 而非“截肢”—— 甩掉的是赘肉,留下的是紧实的肌肉。

全价值链发力:从渠道到供应链的系统性提效

东鹏的“双减”从不是某一环的“单打独斗”,而是渠道、供应链、生产全链条的“协同作战”。在渠道方面,持续优化渠道结构,深耕零售、整装等优势渠道,依托产品创新、价值营销和深化运营等策略,推动大零售渠道及高价值产品销售增长,瓷砖大零售渠道成果显著。上半年,东鹏瓷砖新建门店133家,重装升级168家,高值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9.51%,拉动大零售渠道收入占比突破5.94%。整装业务也没闲着,通过体系化运营不断突破,成功中标2025年贝壳家装瓷砖品类供应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供应链端,则在练“本地化”的功夫。原料从采购到成品供应,尽可能地实现“属地化”,90% 以上原料在本地供应,既少了运输碳排放,又省了运费。再加上原材料降本、生产效率提级、能耗压缩,把“绿色生产”和“降本增效”拧成了一股绳——不是为了环保而环保,是环保本身就能生效益。

车间里的 "省钱细节":从一度电到一方气,都要算明白

精益管控落到生产端,就成了车间里的“锱铢必较”。

东鹏打造数字化能耗管理平台,通过全要素数据采集和可视化驾驶舱,实现了对电、气、 煤、原料物耗等关键指标的全面监控,覆盖生产全链条数据节点实时采集数据。以前发现能耗异常得等3-5天,现在 1天内就能揪出来,让每一度电、每一方气“可视、可算、可省”。

各基地的技改,更是藏着“省出来的利润”。其中,重庆基地应用干法制粉技术,尾粉回用无需二次球磨,使回收粉料能耗降低65%以上,碳排放量减少75% 以上,年节约标煤约948吨;江西基地对10台280kW 球磨机实施直驱升级,系统总体节能率约15%,年节约用电约40万度;湖南基地则优化泥浆加热系统及喷雾塔浆料工艺,实现节煤率约5%,其中二期粉料日产量约750吨,年节约标煤约675吨;山西基地对窑炉进行升级,通过更换节能喷枪、加强保温措施及引入空燃比燃烧技术,将单位燃耗从2.0m³/㎡降至1.85m³/㎡,全年累计节约天然气75万m³。

这些数字看着细碎,加起来却是实打实的“成本护城河”——别人在为能耗高发愁时,东鹏已经靠技术把“浪费”变成了利润空间。

把ESG做成“第二增长曲线”:不只是合规,是真能“造价值”

在可持续发展的考场里,东鹏的答卷同样亮眼——2025年,成为建陶行业里唯一拿到工信部“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头衔的企业,清远、丰城、重庆三大基地都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万得(Wind)ESG评级拿到AA级,在建筑产品行业上市公司里排前头;还作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链主联盟” 里唯一的建陶企业,率先启动了全国首站活动,其品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更有意思的是,东鹏把“可持续”也揉进了文化里。通过创立DP LAB(东鹏创新实验室),发起“在地唤醒”计划,以民间非营利组织模式活化佛山洁具二厂旧址,倾力打造大湾区最大的可持续材料图书馆——T2M二场。2025年上半年,T2M二场以70%厂区遗存材料为创作母题,经由艺术家对工业材料的艺术化转译,结合非标商业运营与社区共创活动,打造出了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工业美学多功能集群社区。

在T2M二场开幕季,诺贝尔可持续奖提名委员、巴西Earth Capital创始人Dr. Marcelo de Andrade等一行到访东鹏。Marcelo博士直言:“你们让我看到了中国近年来在可持续事业上的野心与实质突破,这样的远见与实干也将会为全世界带来智慧与信心。”

精益不是“权宜之计”,是穿越周期的“组织肌肉”

2025年下半年的行业账,不少企业还在算“保规模还是保利润”的选择题。但东鹏的半年报其实说了另一个答案:靠全价值链精益管控省下来的成本,再投回技术、品牌和服务里,不是“节流”的终点,是“开源”的起点。

行业寒冬里,有人缩着等暖春,有人忙着“练肌肉”。东鹏显然是后者——没把“双减”当应急招,而是把精益做成了组织的本能。这种时候攒下的底气,等春天真来的时候,或许就是跑在最前头的资本。

毕竟,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从来不是熬过去的,是“算”明白、“干”扎实,一步步“走”过去的。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