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南宁,总是藏着太多惊喜。青秀山的千年
上周在中国国学研究中心举办一场“传统修养智慧与现代心灵困境”主题讲座上,现场一位互联网从业者的提问让全场陷入短暂沉默:“我每天打开电脑想写方案,却忍不住刷短视频、看热搜,明明 Deadline 就在眼前,心却像被风吹着的蒲公英——这种‘心神不宁’,真的有办法治吗?”
这场讲座的主讲是中国国学研究中心常务主任、秘书长章小影。中国国学研究中心作为隶属于中国文化教育学会的二级学术研究机构,始终以“两个结合”为纲领性命题,以推动新时代中国国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宗旨,更以“建设文化强国,为民立国学”为使命,长期聚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开展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教育融合、建设和创新的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机构尤为关注快节奏社会中的个体精神状态,这次内部讲座之所以聚焦《大学》,用章秘书长的话说,就是“想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里,为当下人找一副能落地的‘定心丸’”。而解开“心神不宁”的钥匙,恰恰藏在《大学》开篇那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里。
一、讲座拆解“止”:现代人缺的不是能力,是“边界感”
“很多人觉得‘止’是停下脚步,其实《大学》的‘止’,是给生活画‘安全线’—— 既不越界,也不内耗。” 讲座中,章秘书长对投影幕上的《大学》原文,逐句解析“止”的双重智慧,恰好戳中现代人的痛点,这也是中心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研究中,反复验证的“实用方法论”。
第一层是“角色担当”的智慧。“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章秘书长在讲座中举了个现实的案例:有位职场妈妈,既想拼业绩当部门主管,又怕错过孩子家长会,每天在“职场”与“家庭”间拉扯到失眠。后来照着“止”的道理调整:工作时“止于尽责”,不纠结“没陪孩子”的愧疚;陪孩子时“止于专注”,不惦记“没回的工作消息”,反而慢慢找回了平衡。“这就是‘止’的力量——知道每个角色该守的分寸,就不会在‘既要又要’里把心搅乱,这也是我们推动国学创新发展时,最想传递的‘生活智慧’。”
第二层是“心灵筛选”的智慧。章秘书长在讲座中特别提到信息爆炸的现状,这也是中心在调研现代人群精神状态时发现的核心困境:“现在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比古人一辈子还多,但大多是‘无用杂音’。” 就像有人收藏了上百篇“职场干货”,却从来没看完过一篇;关注了十几个 “育儿专家”,反而更焦虑孩子的成长。“‘止’的关键,就是学会对‘不需要’说不。”章秘书长举例说,中心有位年轻研究人员,之前总被“35岁职场危机”的文章影响,后来刻意“止”于这类信息,把精力放在深耕国学研究上,不仅论文出了成果,心态也变得踏实——这正是“为心灵划界”的现实意义,也是中心践行“为民立国学”使命的生动体现。
二、从讲座案例看“定-静-安”:心有方向,就不怕风动
“知道了‘止’,‘定-静-安’就是水到渠成的过程。”章秘书长在讲座中分享的一个真实故事,让现场不少人感同身受。
有位企业中层管理者,去年因为行业波动,总担心公司裁员、自己失业,每天上班魂不守舍,连简单的报表都做不完。后来有缘听了章秘书长讲解的“止而后有定”的道理,开始调整:先“止”于对“失业”的过度担忧,再“定”于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比如牵头做一个没人愿意接的项目。“他说刚开始做项目时,还是会忍不住想‘做不好怎么办’,但慢慢跟着目标走,心思全放在解决问题上,就静下来了。” 章秘书长笑着说,现在这位管理者不仅项目做得出色,还升了职,“这就是‘定而后能静’:心有了落脚点,就不会被外界的风吹得晃来晃去,而我们做国学研究,就是要把这种可复制的方法,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
而“静”到最后,就是“安”的状态。章秘书长在讲座中解释:“‘安’不是没有烦恼,而是有应对烦恼的底气。”就像那位管理者,后来即使再遇到行业波动,也不会慌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止”于盲目焦虑,“定”于提升能力,“静”于做好当下,这份“心里有数”,就是最踏实的安定感。这与中心推动国学创造性转化的目标高度契合:让经典智慧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支撑现代人应对困境的精神力量。
三、经典不是故纸堆,是现代人的“心灵工具书”
“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是‘老古董’,其实是没找到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讲座接近尾声时,章秘书长的话让现场掌声不断,“中国国学研究中心做这些讲座、搞这些研究,包括把《黄帝内经》的‘上医医心’,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国学经典智慧转化为人人可用的自我疗愈的‘东方心理学心疗术’,不是为了复古,而是想以‘两个结合’为指引,让中华古老智慧,能解决现代人的真问题,这也是我们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的具体实践。”
就像《大学》里的“知止定静安”,不是要我们像古人一样隐居避世,而是帮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一颗“定得住的心”。章秘书长最后给现场每个人提了个小建议,也是中心在推广国学时总结的“日常心法”:每天花5分钟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今天该守住什么分寸?”(止)“我今天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定)“我现在有没有被杂念带偏?”(静)。“不用求快,慢慢练,你会发现,那颗‘飘着’的心,会一点点落地。”
离场时,之前提问的那位互联网从业者笑着说:“原来‘心神不宁’的解药,早就藏在《大学》里。”或许这就是传统经典的力量—— 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帮我们解开当下的心灵困境;而像中国国学研究中心这样,以 “建设文化强国” 为使命的机构,正在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让这些智慧走进更多人的日常,让国学真正成为服务现代人的“心灵养分”。
撰稿:李良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 院长
2025年9月7日
绿城南宁,总是藏着太多惊喜。青秀山的千年
2025年9月10日,在刚刚开幕的202
9月
在北京国丹医院 HPV&nbs
2025年9月7日,第十届绿色创新发展合
随着内存在现代PC生态中愈发扮演重要角色
2025年蓝桥杯省赛成绩正式揭晓,核桃编
近年来,大量消费者开始对户外徒步、户外化
九月的广州迎来第68届中国(广州)国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