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科技赋能,让海淀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 ——三月雨董事长李迎玉提出“四位一体”实施思路

栏目:行业   作者:乐乘    发布时间:2025-09-15 19:43   阅读量:11522   会员投稿

9月12日,由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北京联合大学三山五园研究院、三山五园研究基地承办的“第十二届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市文物局、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江苏省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北京联合大学,以及各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文化企业和三山五园地区相关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参加,共话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篇章。三月雨董事长李迎玉受邀演讲。以下为李迎玉讲话稿原文:

1.jpg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海淀区在“科技赋能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探索与思考。书记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而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核心区与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的叠加之地,正肩负着用科技破解文物活化难题、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的重要使命。

首先,我们得认清海淀的“家底”—— 这是我们实践的根基。一方面,海淀的不可移动文物堪称“宝库”:全区共有328 处,占北京市总量的1/8,涵盖皇家园林、近现代教育遗迹、革命旧址、传统民居等六大类。从颐和园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到清华学堂、未名湖燕园建筑群等近代教育地标,再到香山双清别墅这样的红色圣地,每一处文物都承载着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基因。另一方面,海淀的科技实力为文物活化提供了“硬核支撑”:这里聚集了全国约 40% 的两院院士、超1/3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百度、小米等科技领军企业扎根于此,全国超60%的文物数字化相关专利诞生在这里——比如清华大学研发的古建筑三维扫描精度能达到0.1毫米级,数字孪生、AI修复等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可以说,“文化富矿”与“科技引擎”的双重优势,让海淀有条件,也有责任在文物活化领域走在前列。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技术“水土不服”,比如近现代砖混建筑的复杂材质难以被精准扫描,圆明园等遗址因缺乏完整历史图纸,数字复原难度极大;同时高精度技术成本居高不下,单处大型建筑群的数字化投入超百万元,中小文物单位难以承担。二是资源协同“壁垒重重”,文物部门懂文化但缺技术视野,科技企业有技术但缺历史认知,导致需求对接偏差;而且文物数据分散在各单位,纸质档案未完全电子化,“数据孤岛” 制约了效率。三是内容创新“浮于表面”,多数科技应用还停留在“扫码看介绍”“固定视角看VR”的层面,对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难以引发公众情感共鸣,青少年参与感不足。四是可持续运营“动力不足”,项目多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因回报周期长、风险高而参与度低,部分数字化成果上线后缺乏更新维护,难以持续吸引关注。

面对这些难题,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核心就是 “以科技为手段、以文化为灵魂、以协同为关键、以可持续为目标”。

聚焦“技术适配”,破解场景应用瓶颈。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对颐和园等皇家园林,开发“数字孪生 + 微环境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建筑结构位移、温湿度变化;对清华学堂等教育遗迹,用AI还原民国时期的教室场景;对香山双清别墅等革命旧址,通过AR呈现历史决策过程。同时,联合高校攻关核心技术,比如研发多光谱—激光复合扫描仪适配复杂材质,利用大模型构建文物知识图谱;还推广手机AR小程序、互动投影等轻量化技术,降低中小文物单位参与门槛。

推动“资源协同”,构建跨领域合作网络。我们牵头成立了“文物科技联盟”,汇聚文旅局、中关村管委会、科技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定期发布技术需求与解决方案清单,让文物单位的“需求”与科技企业的“供给”精准对接。同时,依托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海淀节点,整合全区文物的测绘数据、历史档案,建成统一的“文物数字资源库”,制定共享标准,彻底打破“数据孤岛”。

深化“内容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我们邀请历史学家、策展人深度参与,把“文物本体”与“背后故事” 结合起来 —— 比如圆明园“大水法”遗址,通过VR对比展示盛景与废墟,配上“从万园之园到民族记忆”的解说,让公众感受历史厚重。同时设计互动化体验:开发“颐和园长廊AR解谜”“虚拟文物修复”等游戏,推出“清华—北大—圆明园”科技研学路线,让青少年从“被动观看”变成“主动参与”。

完善“长效机制”,保障运营可持续。我们创新投入模式,设立“政府 + 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的专项基金,鼓励企业通过文物IP授权、数字内容付费获取回报,同时对参与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建立《文物科技活化评价标准》,引入第三方监测公众满意度;还支持高校开设交叉学科,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培育 “懂文物 + 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从海淀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几点启示:一是科技是手段,文化是灵魂,技术永远要为挖掘文物价值服务,不能“为技术而技术”;二是开放协同是关键,只有打破部门、领域壁垒,才能让资源最大化;三是可持续是目标,要构建“投入 — 产出 — 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四是差异化是路径,要立足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

各位同仁,文物活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未来,海淀区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文物为墨,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中探索更多可能,努力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提供“海淀样本”,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2.jpg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