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深耕通信工程十余载,何平川:在系统与责任之间寻找未来解答

栏目:行业   作者:司马尚    发布时间:2025-09-19 10:07   阅读量:8636   会员投稿

在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大楼内,记者见到了正在紧张核对和调试系统模型的何平川。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信息参数与仿真数据不断跳动,像是一个庞大网络的呼吸节奏。作为中铁二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余年,而今天,他依然保持着与初入行时一样的专注与激情。

“铁路通信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份安全责任。”面对记者的提问,何平川开门见山。他解释说,轨道交通的高速与安全背后,依赖的不仅是坚固的钢轨和高速的车体,还需要稳定可靠的通信系统来实现调度、指挥和信息传输。只有通信网络稳定高效,列车才能畅行无阻。

(工作中的何平川先生)

在当前中国大规模推进铁路与城市轨道建设的背景下,何平川的工作更显紧迫。他告诉记者,自己长期负责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的 GSM-R及其他通信系统架构设计与工程咨询,并且在多个国家重点长大干线项目中担任技术主导。从贵南高铁到湘桂干线,从系统建模到干扰识别,他带领团队一步步破解难题,为工程提供可靠保障。

谈起贵南高铁,何平川的语气中透出一份自豪。这条线路横贯复杂地质地带,多个枢纽地区,通信干扰问题尤为突出。他全面负责无线信号传输方案的设计,并建立起系统化的干扰规避机制。“我们做的每一个设计,都是要确保列车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信号传递畅通。”他说道。如今,这套方案已被写入后续线路设计参考文件,成为行业的技术案例。

与之类似,湘桂线的GSM-R系统改造工程也离不开他的努力。复杂的电磁环境曾经是施工与运维的痛点,他带领团队运用自主研发的干扰源定位专利技术,首次实现了大范围动态干扰识别和精准规避。这不仅节省了宝贵的工期和成本,也为国内其他既有线路的通信改造提供了模板。

当记者问到如何在技术与科研之间找到平衡时,他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一份坚定。他表示,工程师的价值不仅在于完成项目,更在于推动行业前行。正因如此,他在繁忙的工程实践之外,还坚持科研探索,研发铁路无线通信专利,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表无人机通信与路径规划方面的论文。“跨学科融合是未来趋势,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也需要借鉴其他领域的技术成果。”他说。

采访中,何平川不断强调“系统思维”。在他看来,轨道交通通信不能仅仅停留在局部优化,而是要从全生命周期和全系统的角度去思考。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与维护,通信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保持贯通。“这是一个巨大的体系,就像人体的神经网络,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畅通。”

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BIM等新技术正加速进入轨道交通领域。对此,他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冷静的判断。“未来十年,我们将看到通信系统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深度的融合。工程师的职责,不只是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提前为十年后的安全与高效做准备。”他的话语充满了前瞻性。

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使何平川在行业内获得了广泛认可。同行们评价他是“既能深入细节,又能把握全局”的复合型专家。他的成果被多个科研机构和施工企业引用,形成了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

在采访的最后,夕阳透过窗户洒落在办公室内,桌上的图纸泛起一层微光。何平川停下手中的操作,望向窗外远处的铁轨。他轻声说道:“轨道交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通信系统就是它的神经。作为工程师,我愿意用毕生精力,让它始终健康而强壮。”

这句话,或许就是他职业生涯最真实的写照。从业十余载,他用系统化的思维与踏实的实践,书写了属于一名工程师的坚守与责任。在中国轨道交通不断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他的故事,正是行业进步的一个缩影。(记者:王嘉宁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