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具身聚力•智驱产业|武汉见证具身智能技术从科研成果走向产业“新蓝海”

栏目:行业   作者:李牧    发布时间:2025-10-25 15:42   阅读量:10701   会员投稿

 

10月24日,2025 1024武汉分会场——“具身聚力・智驱产业”具身智能专题论坛在武汉经开区南太子湖创新谷圆满落幕。本次论坛由武汉经开科创服务有限公司、武汉经开科创双智产业有限公司、武汉经开区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经开双智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开源与智能技术创新实验室联合主办,聚焦具身智能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汇聚政府领导、学界专家、企业高管、高校学生及开发者代表,通过成果发布、技术分享与圆桌对话,不仅展现了武汉经开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实践,更凸显了经开产投集团以园区为载体、以生态为纽带,在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武汉打造中部未来产业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南太子湖具身智能创新园

政企校携手搭建成果转化 “快车道”:经开产投牵线,实验室一年交出硬核答卷

会议开场,首先由武汉开源创新中心主任、江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邓宏涛教授,代表“开源与智能技术创新实验室”,交出了成立一周年的成果答卷:“过去一年,实验室锚定‘开源赋能、智能驱动’,先于今年4月挂牌武汉开源创新中心,7月发起成立全国智慧医疗开源联盟,智能网联汽车开源产业联盟筹备也在稳步推进;自主研发的AI时代数据服务系统,为企业智能升级提供自主可控的数据底座;脑机接口领域,通过脑电数据训练模型可识别癫痫等特征,体育科技方向的人体姿态评估模型能精准捕捉动作,未来可服务运动员训练与裁判辅助,甚至在微米级生物影像识别上,正攻关肿瘤早期诊断技术——这些成果的落地,离不开经开产投集团提供的实验室场地、政策对接等支持。”

随后,CSDN、武汉昇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武汉市德发电子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三方签署开源与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转化产业试点合作协议。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向医疗等民生领域深度渗透,会上,佛山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认知与情感障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超维引领科技有限公司三方达成战略合作并完成签约,将聚焦脑科学与临床医疗的技术创新。

这一系列签约,展现了武汉经开区在AI开源生态、智能汽车、医疗创新赛道的布局,经开产投集团“搭平台、聚资源”,通过“实验室+园区”的协同模式,让技术成果不再“躺”在论文里,而是快速对接产业需求。

成果亮真章:实验室技术在园区实现“从0到1”突破,经开产投载体让创新“看得见、用得上”

签约的价值,在论坛现场的技术成果展示中得到直观印证。

CSDN副总裁陈玉龙以“不是算的更猛,而是落的更快”为主题,直击中小企业AI部署的“成本痛点”:“当前大模型部署动辄上千万,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我们联合实验室研发的‘AI算力扩展盒’,仅需90瓦功耗、32G显存,就能让传统电脑具备大模型运行能力。”他强调,“这种‘场景化、低成本’的方案,正是依托于园区的企业需求调研,才得以快速迭代。”

俞斌从车企视角切入,分享了具身智能在汽车产业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落地”的进阶路径。他指出,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正从“单车自主智能”向“车-路-云-网-图”协同的具身智能体演进,核心突破点集中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两大场景。

在智能座舱领域,俞斌透露其团队已实现“多模态感知+主动服务”的技术落地:通过融合视觉语言模型(VLM)与车内传感器数据,车辆可精准识别驾乘者的情绪状态与行为需求,例如在检测到驾驶员疲劳时自动调节座舱灯光、推送舒缓音乐,或基于用户日程主动规划行车路线并联动智能家居预调环境温度。某合作车型搭载该系统后,用户交互满意度提升35%,语音指令识别准确率达99.2%。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CTO胡豪在演讲中深入拆解了具身智能落地的“算力瓶颈”与破局路径,提出以昇腾AI全栈能力构建“芯-端-云”协同架构的核心方案。他指出,当前具身智能体面临“感知-决策-行动”链路的时延与算力双重挑战——终端设备需毫秒级响应物理环境,却受限于硬件算力;云端虽能提供海量算力,却存在数据传输延迟风险。

为此,其团队基于昇腾MindIE引擎与QwQ-32B模型打造了分层算力解决方案:终端侧通过NPU显存分块加载技术,将多模态感知模型部署门槛降低至消费级设备水平,单卡即可并行处理4组任务策略,硬件利用率达92%;云端依托昇腾AI集群实现世界模型训练与动态策略规划,通过ATB算子库使Transformer推理速度提升3.2倍,可支持机器人在50ms内完成环境变化后的路径重规划。

另外,工业与学术领域的技术突破成为论坛亮点。法睿兰达CTO孙宇展现了工业具身智能的落地成果:“我们是湖北省唯一聚焦‘移动+具身智能’的厂家,依托园区提供的政策扶持与产业链对接,已为东风零部件厂打造‘柔性物料搬运系统’——智能机器人能自动收缩至数十厘米,在狭窄车间灵活穿梭,同时研发的军工低速驾驶产品,可用于危险物料运输,目前已在武汉经开区某军工企业试点。”

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李明教授,则从学术角度拆解了大模型时代自动驾驶的“技术密码”:“我们通过AI增强激光雷达性能,将点云密度提升12倍,50米外也能清晰识别小目标;同时融合导航地图与实时感知数据,让自动驾驶在雨雪天气的泛化能力提升50%。”

深信科创联席CEO鲍帅介绍的Oasis Connect数字资产平台,也成为展区焦点——该平台提供物理精准的数字资产仿真工具链,能大幅降低具身智能研发成本,“比如车企测试自动驾驶场景,无需再实地采集,测试周期直接减半”。

观点碰撞凝共识:解码融合之道,经开产投布局“下一程”

在“具身智能与智能网联汽车的下一程”圆桌对话中,俞斌、李明、鲍帅、胡豪等嘉宾,围绕技术、产业、未来趋势展开深度研讨,形成三大共识:

· 技术融合:具身智能与汽车的核心融合点是“无图化高阶自动驾驶”,需突破多模态感知(视觉+语言+动作)与世界模型构建,而武汉经开区的算力底座与园区场景,正是技术验证的“最佳土壤”;

· 产业挑战:当前面临核心算法优化、跨平台标准统一、数据安全治理等问题,需政企校联合攻关。

· 未来趋势:5-10年内,具身智能将从工业场景向C端延伸(如家庭服务机器人),而武汉经开区有望凭借“中国车谷”的制造业基底,成为全国具身智能与汽车融合的“标杆区”。

胡豪在对话中特别提到:“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384节点算力集群,能支撑具身智能‘大小脑异构’架构,让我们的算力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比如法睿兰达的机器人研发,就能直接调用我们的云端算力,无需自建机房。”

打造具身智能落地 “强磁场”,不止于“中国车谷”

据GGII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具身智能融资达195亿元,落地场景正从科研展览转向工业、汽车等结构化场景。

作为武汉经开区“产业投资引领者”和“科技创新培育者”,经开产投集团的目标不止于服务区域,更在于推动武汉成为中部具身智能产业“策源地”——以南太子湖创新谷为核心,带动多个专业化园中园载体,吸引北上广深的AI企业来汉落地,让武汉在具身智能赛道上,既有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又有制造业的落地根基。

可以看到,武汉经开区正以“政产学研用”协同打破技术落地壁垒,以“园区为基、生态为魂”,让具身智能从“技术热词”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