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30年只做一碗粉!肥姨妈螺蛳粉凭什么让三代人“粉”上它?

栏目:行业   作者:先轸    发布时间:2025-10-31 17:43   阅读量:13531   会员投稿

1999年的柳州水南路,炊烟裹挟着酸香在街巷间升腾。何秀珍女士与女儿何萍支起的小摊上,一锅大骨螺汤咕嘟作响,鲜螺的清甜与筒骨的醇厚交织成最原始的诱惑。街坊们循香而来,因何萍丰腴的身形与亲切的笑容,一声声“肥姨妈”的昵称,让这方小摊有了温度,也有了名字。

三十载光阴流转,从路边烟火到非遗认证,从柳州地标到全国1100+家门店,肥姨妈螺蛳粉用三代人的坚守,将一碗粉熬煮成文化符号——柳州市政府认证的“非遗传承人”、广西省政府授予的“非遗美食体验店”、“中华老字号”与“柳州螺蛳粉(实体店)十大品牌”的殊荣,让“肥姨妈”三个字,成为柳州味道的代名词。

图片 2.png

如今,当食客走进任意一家门店,闻到那股熟悉的酸辣鲜香,便知:这是穿越时光的味觉契约,是三代人用匠心写就的传奇。

图片 3.png

细节里的非遗密码:一碗粉的“极致主义”

这碗粉的灵魂,藏在每一处细节里。米粉与酸笋均选自“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保护产区”,从源头锁住地道风味;螺汤以大骨与鲜螺每日现熬,文火慢煨,让每一滴汤汁都饱含山水的馈赠;辣椒油更是一绝——石柱红的醇、满天星的烈、灯笼椒的香,按秘方比例调和,辣而不燥、香透舌尖。

第三代传人菲菲接过汤勺后,将“原料标准化、风味统一化”写入品牌基因,让非遗技艺在跨区域扩张中始终保持滚烫的温度。从柳州到全国,变的是门店的坐标,不变的是汤锅里那传承三十年的醇香。

图片 5.png

守正创新:一碗粉的“反套路”生存法则

创新,是肥姨妈的另一重底色。

在固守传统原味的基础上,品牌推出油葱螺蛳粉、臭豆腐螺蛳粉、脆皮锅烧螺蛳粉等口味,用“反套路”玩法满足年轻群体的探索欲;特色加料区里,虎皮凤爪、炸蛋、螺肉堆成小山,让嗦粉变成“拆盲盒”般的惊喜;而木薯糖水、红糖冰渣、豆花等柳州传统甜饮,以手工慢作的温润,抚平辣味的余韵,让味觉体验在酸辣与甜润间完成闭环。这种“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宗”的智慧,让肥姨妈既保留了非遗工艺的魂,又活成了年轻人心中的“潮牌”。

图片 6.png

品牌升级: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品牌的升级,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新VI系统以螺蛳粉标志性的“红”为主色调,融入非遗纹样与“肥姨妈”IP形象——头戴红帽、系着红围裙的和蔼妇人,既是何萍女士的缩影,也是三代匠心的拟人化呈现。

图片 7.png

门店空间里,复古怀旧风与金属灯饰碰撞,手写菜单与电子点餐系统共存,让每一口粉都成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而“温暖传承、非遗匠心、烟火质感”的IP内核,更让肥姨妈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连接地域文化、代际情感与城市记忆的纽带。

图片 8.png

爆款逻辑:一碗粉背后的“长期主义”

如今,肥姨妈全国门店每日都会迎来20万“粉友”,在北京、上海、长沙、福州等城市长期霸占美食榜单TOP1。年轻人排队两小时,只为那一口“柳州DNA”;家庭客群三代同堂,用一碗粉续写亲情;游客慕名而来,将嗦粉体验列入旅行清单。

图片 9.png

这碗粉的火爆,早已不是偶然——它是标准化与非遗工艺的碰撞,是传统味道与年轻表达的共生。当其他品牌忙着追赶潮流时,肥姨妈早已用三十年光阴证明:真正的爆款,从不是昙花一现的网红,而是扎根土地、浸润人心的文化图腾。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