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真空之下的思考者——专访刘明春

栏目:行业   作者:王翦    发布时间:2025-11-03 20:31   阅读量:10148   会员投稿

  记者:何倩

“工程不是图纸的堆砌,而是理解、判断和责任的平衡。”在采访快要结束时,刘明春语气平稳,却带着一种经过反复推敲后的坚定。这场对话没有安排在办公室,而是在兑通真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靠近测试车间的一间会议室进行。窗外是几台待交付的VD真空系统模块,工程师们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调试。他坐在窗边,目光时而穿过玻璃落向设备,又时而回到我们的话题。

刘明春的职业轨迹,表面看似平稳:材料工程背景出身,深耕冶金与真空过程多年,现任兑通真空技术的技术总监。但他自己却不认为这是一条标准技术人才的“上升路径”,“我更像一个长期试错的人,”他笑着说,“只是试得比较早,摔得也快。”

2000年代初,刘明春最早在传统大型冶金装备制造厂参与生产调研,那时的技术模式更多是对德日设备的模仿。他直言那段时间的核心工作,是在“不断学、不断补”。而正是那种从系统外部“逆向理解”的经历,让他对“技术本土化”有了格外清晰的认知,也为他后来在兑通真空推进本地工程系统集成打下了基础。

“一个系统有没有逻辑,不在于参数数据有多炫,而在于它在现场是否可靠,是否能被一线人员读懂。”在他主导的多个项目中,衡阳华菱的VD炉抽气系统改造工程尤为典型。客户在交付初期对效率指标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但现场的布局、电源及原有设备冗余度又极其复杂,标准解决方案显然无法适配。最终,刘明春与团队提出了“局部重构,兼容原系统”的技术路径,用分模块抽气方式与双回路水冷系统重新整合,最终不仅实现了抽气能力的提升,也避免了项目工期和预算的失控。

采访中,我们提到一个敏感但真实的话题:中国本土真空工程装备在面对国际项目竞争中,仍存在技术信任门槛。他并不回避,“技术信任,靠的是项目体系。”他强调,兑通这几年之所以能够接到越来越多的核心系统订单,不是因为设备制造多快多好,而是团队在项目前期论证、细节优化、交付执行与售后支持上形成了“闭环机制”,“说到底,是客户信任你能帮他解决问题。”

这种问题导向的工程意识,也贯穿在刘明春推动企业内部协作方式中。在首唐宝生VD项目执行时,刘明春主张打破“设计-制造-安装-维保”的线性流程,推动技术人员全流程跟踪服务——从设备布局出图到最终调试验收,均需保留每一环节的技术责任链。“客户要的是方案落地而不是工程口号,我们不能在中间环节脱节。”他说。

当然,在一线推进的过程中,“工程的混乱”是永远的常态。刘明春曾在项目现场临时调换3台设备,为了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场地积水,他与施工单位在凌晨通话两个小时调度排水和重新布线。他说:“很多人觉得技术总监是‘坐在电脑前指点江山’,但对我来说,技术总监首先是‘最后一道防线’。”

在公司内部,他也试图为年轻工程师打造一套更现实的成长路径。他推动制定了针对VD系统的“10场景调试应对手册”,将过往十多个项目中遇到的典型工况整理为案例模块。“我们不能只给他们设备说明书,而不教他们怎么判断故障的信号链条。”

这份实用主义背后,其实是他对整个行业趋势的深刻理解。刘明春指出,真空冶金设备正从“设备导向”转向“系统导向”,而系统导向的关键不再是单体设备的高性能,而是工程的集成能力和运营效率。“客户越来越不愿意接受一套‘完美设备+模糊服务’,他们要的是‘稳定系统+持续支持’。”他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冶金行业的关键将是:如何用工程手段提升生产系统的适应性和节能性。

当我们问他,是否觉得技术人员也需要一定的“前瞻性”时,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前瞻性的本质,其实就是对‘痛点延迟爆发’的提前布局。”他举例,VD系统中的真空泵组故障往往在系统运行高峰时才暴露出来,而这恰恰是早期设计阶段没有处理好冷却回路或信号响应的问题。“很多问题的爆发并不是系统突然变坏,而是被延迟到了它最脆弱的那一刻。”

我们最后聊到他的个人习惯。他说自己喜欢看工程案例的事故报告,特别是国外一些极端工况下的应急处理资料。“一个人能不能撑起项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意外来临时是否能有第二个解决路径。”他说。

采访结束时,他站起来,走到靠窗的设备旁,示意我们看那台刚完成调试的新型VD抽气泵组,“这是我们今年准备推的高效模块化系统,比之前轻了15%,效率提高了约12%。”他没有刻意炫耀,只是淡淡一句补充:“这套设备还在测试,但我对它的未来挺有信心。”

这就是刘明春,一个不强调语言却总能让事实说话的工程人。他的技术理念,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在真空之下,对复杂系统运行逻辑的冷静认知与持续迭代。他不是在制造设备,而是在与问题打交道的过程中,筑起一套稳固且可持续的行业体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