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乙巳年九月初二)
记者:林晓彤
在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总能看到李攀老师忙碌的身影:或在课堂上讲解航空客舱服务标准,或在实训基地中指导学生完成机舱安全演练,或在教研会议上讨论新一轮课程体系优化方案。从2011年至今,十四年的坚守,让他成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教、研、评”一体化建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成为职业教育如何以质量塑造未来的生动注脚。
“职业教育的根本,不在于培养多少能操作设备的人,而在于让学生理解工作背后的价值。”李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对他而言,职业教育的“职业”二字,不只是岗位技能的训练,更意味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社会,并在劳动中实现尊严与自信。这种教育哲学,贯穿了他整个职业生涯的探索与实践。
李攀认为,当下职业教育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的更新速度,而是理念的滞后。“我们太习惯把职业教育等同于培训,而忽视了‘教育’这个词本身的分量。”在他看来,真正的职业教育应当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它的核心任务不是复制标准化的操作员,而是塑造具备思考力、沟通力与学习力的专业人才。他常举航空客舱服务专业为例: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标准化、流程化极强的行业,但真正的优秀服务者,靠的不是记忆指令,而是理解与共情。“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学生‘怎么做’,而是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攀不断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他提出“情境驱动、任务导向”的课程结构,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与案例化学习,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他的教学方案往往强调“反思”与“反馈”两个环节——每一次训练结束,学生都要自评并互评,分析行为背后的逻辑与改进路径。这种设计,正是他倡导的“教学—评价一体化”体系的核心:让学生在被评价中学会自我认知,在评价他人中学会客观思考。
谈及行业发展,李攀对“产教融合”有着深刻见解。他认为,职业教育不能被动追随产业变化,而应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职业教育不是产业的附属,而是产业生态的思想源。”他解释说,许多新兴行业需要的不仅是熟练工,更是能思考流程、改进方法、优化体验的人。教育的任务,应当是让学生具备这种持续成长的能力。他多次在论坛上呼吁,职业院校应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课程设计,从而让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保持实时共振。
同时,李攀也敏锐地注意到数字化浪潮对职业教育的重塑。他指出,未来的职业教育不应再局限于课堂,而应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实现学习路径的个性化。他在学院试点的“智慧教学平台”就将教学资源、实训数据和学习评估整合在一起,形成可追踪、可优化的教学闭环。“数字化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教师更懂学生,让教育更懂成长。”他强调,技术只是工具,教育的核心依然是人本精神。
在采访中,李攀还提到一个值得警醒的现象——职业教育在社会认知中的地位仍需提升。“当家长谈到孩子读职校时,总带着几分无奈,但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最受尊重的就是技术型人才。”他指出,职业教育真正的使命,不只是解决就业,而是引导社会重新理解“劳动的价值”。“职业教育是社会结构中最具温度的一环,因为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种理性的清醒与人文的温度,也体现在他的日常教学中。学生们常说,李老师的课像是一场关于“人”的讨论——他会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专业?什么是责任?在怎样的服务中体现尊重?李攀笑着说:“我教的不是航空服务,而是怎样让一个普通岗位闪光。”
教育部近年来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李攀对此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质量的提升不仅靠政策,更靠理念更新。“我们要从‘技能导向’走向‘能力导向’,再从‘能力导向’走向‘价值导向’。”他主张,职业教育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社会责任感为终极目标。这种“价值导向型职业教育”,正是他多年来教学与研究的核心主题,也代表着中国职业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方向。
采访的最后,李攀望向正在进行实训的学生,语气平静却坚定:“职业教育的未来,不是让学生去适应世界,而是让他们有力量去改善世界。”这句话,也许正揭示了他十四年教育生涯的精神底色——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用教育唤醒人的潜能,用信念点亮职业的尊严。
2025年10月22日(乙巳年九月初二)
2025年11月5日-10日举办的第八届
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仍有许多患者在
如今,AI换脸、语音合成等新型诈骗手段正
2025年10月30日,由《盖世汽车》主
202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
在食品加工的脱色提纯环节、医药研发的杂质
11月5日-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