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1

深耕施工工具管理技术领域 助力行业提质增效——专访施工工程与工具设备管理技术专家沈春洲

栏目:行业   作者:司马错    发布时间:2025-11-11 15:29   阅读量:19670   会员投稿

记者:陈家兴

在建筑施工领域,工具设备管理是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与效率的关键环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渗透,传统管理模式正加速迭代。近日,记者专访了施工工程与工具设备管理技术专家、南通灿华工具有限公司工具制造与技术管理负责人沈春洲,围绕行业技术创新、企业研发实践及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对话,探寻施工工具管理领域的发展路径。

图为南通灿华工具有限公司 工具制造与技术管理负责人 沈春洲

记者: 沈专家您好,了解到您拥有建筑行业相关职业资质与技术职称,如今在南通灿华工具有限公司担任工具制造与技术管理负责人。这样兼具一线实践与管理视角的职业背景,对您推动施工工具设备管理技术研发、落地,有怎样的独特价值?

沈春洲:感谢关注。我的职业经历恰好形成了“施工现场需求—技术研发转化—企业生产落地”的完整链路。早期在建筑行业一线工作时,我每天泡在工地,亲眼见证传统工具管理的痛点——比如电动冲击钻突然故障,既没有提前保养记录,也找不到备用设备,直接导致工期延误;安全巡检靠人工记录,漏检、错检问题更是家常便饭。这些亲身经历让我坚定了一个想法:技术研发绝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紧扣施工场景的真实需求。2024年6月加入南通灿华后,“工具制造与技术管理负责人”这个岗位,给了我将“需求”转化为“实效”的关键抓手。这个职位既要懂施工工具的制造逻辑,又要统筹技术研发与生产落地的衔接 —— 比如我知道施工人员需要轻便、耐用的电动工具,就会在研发时要求团队优化电机重量;考虑到工地环境复杂,会推动在工具中加入防摔、防尘设计。之前积累的建筑行业经验,让我能精准把握施工方的核心诉求;而管理岗位的职责,则让我能协调研发、生产、测试等多部门,确保技术方案不仅“好用”,还能“量产”,真正服务于行业实际需求。

记者: 您主导研发了“电动施工工具保养与节能管理系统 V1.0等多项软著。能否具体介绍这款系统的技术亮点?

沈春洲:这款系统的研发,其实源于我在工地的一次经历。2024 年刚入职南通灿华时,我跟随团队去合作施工项目调研,发现某工地有30多台电动扳手,因缺乏统一保养,近1/3出现动力下降问题,不仅耗电增加,还频繁维修。当时我就想,能不能用数字化手段解决“保养难、能耗高”的问题。

系统的核心亮点有两个:一是“智能预警+精准保养”。我们在系统中嵌入了施工工具的“数字档案”,比如电动冲击钻的使用时长、工作温度、电池损耗等数据,通过传感器实时上传。当设备达到保养周期(比如累计使用50小时),或某项参数异常(如电池容量低于 80%),系统会自动向管理员发送短信提醒,并附带保养步骤——比如哪些部件需要润滑、电池如何充电才能延长寿命。之前有个项目用了这套系统后,电动工具的故障发生率从 25% 降到了 8%,保养成本也减少了15%。二是“节能监测+优化建议”。系统能统计每台工具的能耗数据,比如同样是电动切割机,在切割钢筋和木材时的耗电量差异。我们会根据数据生成“节能报告”,建议施工团队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合适的工具型号,或调整使用时长。比如某项目通过系统建议,将大功率电动工具的使用集中在电网负荷较低的时段,每月节省电费近 2000 元。这款系统在2024年9月正式发表后,已在南通周边3个施工项目落地,反馈很好。对企业来说,它能提升工具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对施工方来说,则能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工期延误,同时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节能降耗。

记者: 从 2021 年的安全巡检系统,到 2024 年的工具保养、设备维护系统,您的研发方向始终围绕施工工具管理数字化”。您认为当前施工工具设备管理领域,技术发展的核心趋势是什么?

沈春洲:我认为核心趋势是“从‘被动维修’到‘主动管理’的转型”。过去行业里大多是“设备坏了再修”,这种模式效率低、成本高;而现在,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前预警、精准管理”正在成为主流。

比如我 2024 年 12 月完成的“电动工具生产设备维护与能效管理系统 V1.0”,就是在南通灿华的生产车间落地的。这套系统针对的是工具生产环节——以前车间里的机床设备,要等出现故障才停机检修,有时会导致整批工具生产延误;现在系统能实时监测机床的转速、温度等数据,提前预判故障风险,比如当某台机床的轴承温度异常升高时,系统会提前 24 小时预警,让维修人员有足够时间处理,避免生产线停工。

再往长远看,“施工工具+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会更深入。比如未来的电动工具,可能会通过 5G 技术与施工现场的 BIM 模型联动,自动匹配施工工序——当工人在 BIM 模型中标记“浇筑混凝土”环节时,系统会自动调度合适的振捣棒,并提前检查设备状态。这种“全链路数字化”,将是行业未来3-5年的发展方向。

记者: 对于刚进入施工工具设备管理领域的从业者,您结合自身经历,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沈春洲:我有三点建议,都是从实践中总结的。

第一,“先下工地,再做技术”。新人不要一开始就埋头搞研发,一定要去施工现场待一段时间。比如你想做工具管理系统,就得知道施工人员怎么用电动工具、在哪些环境下使用、会遇到什么问题。我当年考土建施工员证书时,在工地跟着工人一起操作设备,那段经历让我后来的研发少走了很多弯路。

第二,“既要懂设备,也要懂软件”。现在的施工工具管理,不再是单纯的“修设备、管库存”,而是需要结合软件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比如我研发的保养系统,既需要了解电动工具的机械结构(比如电池的充放电原理),也需要掌握数据采集、软件编程的知识。新人可以多学习物联网、大数据相关的基础课程,提升跨领域能力。

第三,“保持耐心,注重积累”。技术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电动施工工具保养与节能管理系统”,从调研需求到完成开发,花了 3 个多月时间,中间修改了 8 版方案。新人可能会遇到研发受阻、系统落地不顺利的情况,这时候不要急,多跟一线人员沟通,多积累数据和经验,慢慢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记者: 最后,您认为南通灿华工具有限公司未来在施工工具技术研发上,还有哪些规划?

沈春洲:接下来我们会聚焦“智能化+轻量化”两个方向。一方面,继续优化已有的管理系统,比如在“电动工具生产设备维护系统V1.0”中加入 AI 算法,让故障预警更精准;另一方面,研发更适合施工现场的轻量化工具,比如便携式电动扳手,同时通过软件系统实现“工具定位+电量监测”,方便施工团队管理。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既为企业创造价值,也为施工行业的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