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华,一家藏身于万达广场写字楼的假发店
在杭州富阳区,有这样一面公益旗帜:它从汶川地震的废墟中升起,在高原助学的风雪中飘扬,在医院导医的走廊里传递温暖,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撒希望。十七年来,富阳滴水公益以"滴水穿石"的坚韧,在公益之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从最初王旭东单枪匹马奔赴灾区,到如今拥有49所学校"滴水未来班"、10万余人次志愿者参与的公益矩阵;从抗震救灾的紧急驰援,到西部助学、助医服务、社区帮扶的常态化开展,这支队伍用行动诠释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书写了一部感人公益故事集。
从废墟中诞生的公益火种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剧烈震颤。王旭东从电视画面中看到坍塌的校舍和绝望的面孔,内心被深深刺痛。"我必须去做点什么!"这个念头如火焰般灼烧着他。他瞒着家人辞掉工作,自费2万元物资,于5月18日赶赴四川灾区。在汶川灾区,他亲身参与了救灾物资的搬运、一线救援、卫生防疫救援,并与部队一起执行救援任务,为灾区募集救援物资等。半年间,他流过汗、受过伤,更见证了生命脆弱与人间真情,深刻体会到“公益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传递关爱”。
在公益人士“大北”的鼓励下,加之灾区火线入党带来的责任担当,王旭东于2008年8月在青川灾区正式成立“富阳滴水公益”。这支从废墟中诞生的队伍,以“滴水穿石”的信念,开启了他以公益为终身事业的征程。
抗震救灾篇
2008年汶川地震的硝烟未散,富阳滴水公益已在废墟中铸就了“灾情即命令”的使命基因。创始人王旭东带着火线入党的赤诚与“滴水穿石”的信念,带领团队从青川灾区出发,在十余年间的重大灾害救援中书写了动人篇章。此后,滴水公益持续投身抗震救灾:先后参与了雅安地震、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西藏震区等救援行动,每次服务均超3个月,与受灾同胞结下深厚情谊。最令人动容的是鲁甸撤离时的场景:近千名村民自发赶来送行,送锦旗、拉横幅,鞭炮声一路未停,10多分钟的路程,因乡亲们含泪的拥抱和一路未停的鞭炮声,走了整整1小时。车队驶远时,后视镜里仍能看到挥动的手臂,这一幕成为志愿者心中“最珍贵的勋章”。
这支从灾难中成长的队伍,用沾满泥浆的双手托举起生的希望,以“不抛弃、不放弃”的行动,将志愿者精神刻进了每一片受伤的土地。
滴水未来班:播撒爱心的种子

富阳滴水公益负责人王旭东,西部助学路上与孩子们分享知识
"培养一个孩子,造就一个家庭;培养一个未来班,带动一个学校。"2011年4月11日,富阳区首个“滴水未来班”在富春五小诞生,由此开启了富阳滴水公益以教育为载体、播撒爱心种子的滴水未来志愿者培育工程。历经14年发展,该项目已形成覆盖幼儿园至大学的“全学段公益培育体系”:4所幼儿园“滴水种子班”、42所小学“滴水未来班”、1所初中“公益志愿服务先锋团”、2所高中“志愿者培育基地”及连续14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其中富春五小、环山中小等5所学校被命名为“滴水精神培育学校”。
以“三心”育人为核心,“滴水未来”班通过“孝心、爱心、恒心”三维培养目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幼儿园阶段以“大手牵小手”形式,组织亲子参与西部助学、环保义卖等活动,让爱的种子在幼小心灵萌芽;小学阶段通过义卖手工作品、探访敬老院、环保宣传等实践,让学生在服务中理解奉献;初中“先锋团”侧重提升策划能力,如环山中学成立“滴水未来团支部”,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公益活动;高中“培育基地”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则以“项目策划+返乡实践”模式,储备公益新生力量。
如今,这颗2011年播下的爱心种子,已在49所学校长成“公益森林”。当孩子们穿着红色马甲参加爱心义卖、带着父母参与环保行动、在大学假期返乡策划公益项目时,“三心”教育的果实正悄然改变着社会——正如诗歌所咏,每一滴微小的爱,终将汇聚成润泽四方的暖流。
守护就医路,“暖阳工程”温暖百万患者
“在医院里,多一点帮助,就能让患者少一些焦虑。”2014年,当富阳滴水公益的第一抹“黄马甲”出现在医院大厅时,这句朴素的话便成了“暖阳工程”最初的誓言。11年间,近10万人次志愿者用脚步丈量医院的每一条走廊,为超500万患者拂去就医路上的阴霾,让冰冷的医院有了“熟人”的温度。
2016年7月在富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支持下成立富阳滴水公益医院志愿者服务中心,实现规范化管理。2020年更名“暖阳工程”升级为品牌化项目,寓意“凝聚每一滴水的力量,温暖这座富裕阳光之城”,既体现滴水公益的初心,也彰显了志愿服务对城市温度的塑造。志愿者从最初的指引带路,到后来的智能设备指导、特殊群体陪诊,服务边界不断延伸。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富阳院区,总能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在自助服务机前协助患者挂号,在走廊中为迷茫的就诊者指引方向,或是推着轮椅护送行动不便的患者穿梭于诊室之间。他们是医院里的“活地图”,更是患者的“临时家人”。
如今,“暖阳工程”的黄色马甲已成为医院里最亮眼的风景。11年守护,500万次相遇,他们用行动证明:就医路上的温暖,有时比药物更能治愈人心。
跨越山海,红色校服照亮高原课堂
“不让一个孩子落下!”富阳滴水公益负责人王旭东的承诺,化作跨越2800公里的助学长征。自2021年富阳与四川德格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他带领团队以爱为履,四年间踏遍德格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圆梦礼包”成为雪山下最动人的“温暖铠甲”。
在海拔4500米的暗冰路段,助学团队曾经历车辆打滑的惊险;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他们啃着干粮赶路,只为早一天把冲锋衣校服、书包文具送到孩子手中。“看到孩子们冻得通红的小手还攥着旧课本,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王旭东的话语里藏着走过万水千山的温柔。截至2024年,“圆梦礼包”已为7061名德格学生送去温暖,当地老教师哽咽着感慨:“教了一辈子书,第一次见孩子们穿上这么整齐的校服!”
那抹跃动的中国红,不仅是抵御寒风的“铠甲”,更是播撒希望的“种子”。孩子们套上略显宽大的校服,裤脚堆在脚踝却站得笔直,小脸上绽放的光彩,是自信破土的声音。曾经衣衫新旧不一的孩子,如今在红色校服的映衬下,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集体”的意义——课堂上齐声朗读的声音更洪亮,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更鲜活。正如德格老师所说:“这身红校服暖了身体,更暖了心——孩子们知道,远方有人在爱着他们。”
“圆梦礼包”是滴水公益16年西部助学的缩影。自2009年起,团队通过“恩暖计划”“圆梦青苗”等项目,跨越西部8省,走进300余所学校,惠及7万余名学生,投入资金物资超1000万元。2025年,项目再度启航,计划为3000名德格学生送去新一批“圆梦礼包”。每一份200元的礼包,都是一次心与心的相拥;每一抹红色校服,都是照亮彼此的光。
“孩子们的笑脸,就是我们翻山越岭的全部意义。”王旭东的声音里,藏着与高原的约定。当雪山下的操场上,红色校服汇聚成跳动的火焰,那些播撒在雪域的希望种子,终将长成照亮未来的森林,让每个德格孩子带着自信与骄傲,走向更辽阔的世界。
党建引领公益路:情系困难群众的“暖心答卷”
2020年,随着党员志愿者的不断加入,富阳滴水公益正式成立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公益帮扶深度融合,以“接地气、解民忧”的实际行动,让党的温暖直抵群众心坎。党支部创新构建“党建+公益”融合模式,支部与浙江抱朴律师事务所、金鑫集团等党组织结成党建联盟,组建“暖阳工程”导医队、“大学生社会实践团”等专业队伍,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从东西部对口教育帮扶到山区儿童“圆梦礼包”,从社区便民服务到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党员志愿者始终践行“群众需求在哪里,党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支部书记王旭东带领党员与村干部走访时,发现李某福、李某森两户家庭住房安全有保障但生活细节待改善,当即成立结对帮扶小组:一边筹措涂料、灯具等物资,一边联合装修志愿者制定“一户一策”焕新方案,半月内让两家居所焕然一新。更建立长效关怀机制,党员定期回访,陪老人聊天、帮孩子辅导功课,将“一次性焕新”延伸为“长久的温暖陪伴”。李某福的父亲感动地说:“你们不仅修好了房子,更暖了我们的心!”
从雪山下的助学路到乡村里的修房记,从医院“暖阳”守护到社区便民服务,支部始终践行“群众需求在哪里,党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让“爱与奉献”的种子在党建引领下,生长为守护困难群众的“参天大树”,以实际行动诠释“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十七载春秋,富阳滴水公益以“滴水穿石”的信念,将微小的善意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在金华,一家藏身于万达广场写字楼的假发店
当前存储芯片市场正在上演“价格倒挂”现象
在科技与传统深度融合的时代,上海利翔科技
在智能化浪潮中,宁波挺好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近日,便携储能全球领导者与全场景家庭绿电
非遗消费再次在天猫双11爆发。记者今天从
近日,加拿大人道主义作家贝拉在欧洲与英国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曾是新疆阿
11月13日10:00,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